close

(信是智慧之元,道德之母,所以珍貴重要可知,佛所賜的那更是珍貴無比。

中國文化大革命是中國人的大禍害,招遇過的人都不忍回憶,先師就是一位。

後來形容,招受的迫害毒打,小紅衛兵都私下說「老黃阿!就說不信了就好阿!」

因為打得都不忍了,才有這種說法,給自己一個下台階,能否放了他。

後來有學生問他,為了不受繼續迫害,就權且應他一下也無妨。

他回答說:『這是對佛的信心,信了以後就知道,是不可能放棄的。』

佛家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他一宣布放棄,會影響其他的人,是其一。

聖道門的行人,對自己所建立的信心都如此保護,佛所賜的信心更應如是。)

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三個佛字。舊解如次配諸佛釋迦彌陀者,可見。

今謂,三個並通三佛。

遣捨者者,是指雜行,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

     雖是釋迦之語,而彌陀所不願,諸佛所不證勸。

   (讚云:恒沙塵數如來賢萬行少善等。)故三佛通遣捨者也。

佛遣行者者,專修念佛行,此通三佛,其義可知。

佛遣去處者,楷定記遣去處者,彌陀佛處,去猶往也。

     此亦通三佛,又去去離也。

(佛在說觀經,到最後的付囑文,對阿難尊者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一本觀經,韋提希夫人所請,主要是請定觀,說十三觀,佛自說散善三觀。

但是到最後,佛付囑阿難尊者的是持無量壽佛名,很明顯的佛說十六觀為廢而說。

依佛之義,應是選取念佛,選取往生極樂世界,全仗佛之願力。

選捨的不只是定善,非今時是人所能,亦包括散善三觀,今家所說雜毒故。

讀佛經必須能體解佛的真意,所以阿難尊者在涅槃經,佛要入涅槃前問佛,應何依。

涅槃經說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法者,依佛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應隨順此佛所說經典此法,不應隨人。

     不是說這個人名氣大,才信他,是要看他所講的,是不是全依佛經祖師的傳承。

     這樣叫依法,如果講的不符合經典,就不能依,但即使是惡人,說念佛往生,

     不能因為他是惡人,還是要依他,因為他講的是佛法。此是依法不依人。

依義者,義中無爭諍好惡、罪福、虛實故應依,而語因義得,然義非語也。

     佛法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意思,文字是死的,不變的,如果死於語言文字上,

     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所指的方向,那學佛無用,禪宗說死於句下,是不行的。

     如經說「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即得往生,如果會意、誤解說只要一念十念,

     就能往生,就不用再念了,那就沒有理解無量壽經之義。若依經意,依祖師之解,

     應是上至一形下至一聲、十聲,佛之義是給沒有機會得遇此法門者,

     臨終幸遇善知識,教念佛往生,即一念、十念,至心歸命,即蒙佛之就度往生。

     此乃是一義不依語,若依表面的經文,恐怕會出問題。

依智者,智能籌量,能分別善惡,故應依。而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不應依識。

     如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有些宗派就把一心解釋成定功夫,理一心、事一心等。

     但是無論如何的念佛往生,還是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不能違背,這樣才行。

     善導大師就不說是理一心等,解釋為專復專,這是智慧,是依佛願力。

依了義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以依義故,一切法不可說故,菩薩如是知解,

     名為依了義經。若人於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不了義。

     所說的了義,就是真實的,不了義就是方便、權假的。如今經所說三福及九品,

     迴向得往生,其實這是不了義的,是方便說。如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念佛名號,全佛願力功德能往生,這是了義。

     所以觀經最後,佛要告訴阿難,持無量壽佛名。三福九品不了義,念佛了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