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向來解者與諸師不同。
從此已下對破異解。
言向來解者,總指四番問答。
言諸師者,此指淨影天台嘉詳,先代高德故,表尊敬以言諸師,不斥名耳。
言不同者,大分則三:
一能請不同,唯定通散是。(第一第二問答所明)
二所說不同,此中細分三。彼十六定善。此十三定善。(定門不同是一,
第三問答所辨。)彼自力觀。此佛智觀。(觀門不同是二,別行文中隱義。)
彼局行門定散,此通教行定散。(教行通局不同是三,教門定散五文所示。)
三所為不同,此中復有二,彼定散二善為雙修一機。此行門定散各為其當機,
教門定散為念佛機。(何機得受,問答所明。)彼十六觀但為定機。
此佛智觀為定散機,不同分齊蓋如斯乎。
諸師將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為散善。
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觀以為定善。
此舉異解,文皆可見。
問:諸師既以九品為散善,其三輩觀亦應散善。何言十六皆定善耶。
答:彼以三觀名為他生觀。謂,修觀行者觀他九品人修散善願生。
就所觀境則為散善,就能觀邊為定善耳。(影疏文易解,如傳引諸師。)
如斯解者將謂不然。何者。如華嚴經說。
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
正對破異解。
楷云:『將謂不然者,縱奪之辭。(縱言將謂,奪言不然。)』
先哲所述難輒捨,故一往觀之,似相當故。(請有思惟正受二句,說有定散二善,
請與說似相對。)
十六觀名似一概故,故且縱之云將謂耳。
明思惟正受但定善非散善,對破異解文中有四:
一引華嚴,思惟正受但是三昧之異名者。華嚴經中無所引文。
照疏中卷引用今釋,台宗道因曾斥元照,乃以今釋為未了說。
戒度正觀記引新譯華嚴,出異名證,釋因所難。(新譯華嚴今師滅度十四年出,
非其所覽。)楷定傳通及笑螂臂折衝篇下引舊華嚴證異名說,今取其要辨今釋旨。
正受三昧唯是定善,自他共許,非所論限,思惟定善今正所論。思惟素通定散。
三昧亦通定散,今取通定邊以為定善耳。大論百云:散亂心中但有智慧,
不名三昧。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笑螂引之)思惟及三昧俱是唯定善。
舊華嚴十二說於三昧中思惟分別。(傳通引之)不思議境界經(華嚴別譯)
名思惟定者。(笑螂引之)竝此義而已。
又華嚴五十三云,舊正念思惟,觀察分別,深入定智,安住平等。(楷定引之)
初二句明思惟定善,乃正受前觀方便行,與地觀說如此想者粗見極樂。其義同矣。
言深入定智安住平等者,即是定善正受三昧,
與地觀說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其義同矣。
與此地觀文同。以斯文證。豈得通於散善。
二合地觀二文,彼思惟三昧與地觀粗見同是定善,正受方便彼正受三昧。
與地觀見地了了分明同。以斯兩文證,豈得謂思惟通於散善耶。
合地觀者,暗遮伏難,且如台宗道因難曰:
『韋提既雙請思惟正受二。佛答之說定散二善。請說相當,文無盈縮,
縱華嚴有思惟但是定善,三昧異名之說,在彼譯人意何必闕此經。
未知善導釋果是耶。如法華說善哉善哉。二句言同,吾宗釋之尚乃謂,
雙歎權實法。(初善哉歎權,後善哉歎實。)況思惟正受二句,言既異,
對當定散其義顯然。』(全文如傳通引)
大師預鑑後代,欲遮如斯等難,故以華嚴合地觀文。決了思惟亦唯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