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向來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觀於清淨業處。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
雖有二請。唯是定善。
三者出二請唯定之證,上請者通去行,下請者別去行。
出此二文者,亦暗遮伏難,難曰,地觀二文雖定善如所解,
而別請思惟何不通散善,故合二請以決證云。
通請去行既唯定善,別請思惟豈通散善。
楷定記云:言二請者,應有二義。一云通別二請。二云思惟正受。
二義俱通,取捨任情。
又散善之文都無請處。但是佛自開。
次下散善緣中說云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四出散善自開之證。
初之三句先明其義。次下散下次出其文。
言散善之文都無請處者,簡定善中有其四請。(一通去行。二別去行。
三示觀文: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止)苦所逼,云何當見彌陀極樂。
四座觀文: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等。)
散善文中都無請處,無而說者,當知但是佛自開耳。
文義如斯,論斯義者亦遮伏難。難曰,縱通請去行唯定善,何妨別請思惟通散。
為遮斯難故,云都無請處。
問:從別行句(教我正受)至亦令未來世文中間,隔二十三句。何云次下耶。
答:別行次下言爾時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淨業因,疏總科之云散善顯行緣。
章段與上別行隣次,故云次下散善緣也。
就散善緣中,從亦令未來至淨業正因,(二十六句)散善自開文,
今舉其初二句略後二十四句故,云已下即是其文。
問: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已下,正是散善自開之文,今所通取五句之文。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非是散善自開之義。(了音鈔云,亦令等者,非是散善自開之文。)
又此文中,亦字是標正答韋提請兼為未來世,故影疏云:
亦令已下現益韋提兼益餘凡。正觀記云:非止現世,兼為未來故云亦者,
豈非稱文。今為散善自開之證似不極成,此難如何。
答:楷定記了鈔異解各有其由,須者擇。今謂,此經說淨業名凡有六文。
而次上文諦觀彼國淨業成者別指定善。下文所說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別指散善。
今此欲修淨業之言在其中間,通貫定散,從上論之,傍通定善,從下論之。
正指散善,約傍通定善則兼答請意,約正指散善則自開之義。
故疏二釋此五句云,此明夫人所請利益彌深,(明兼答請)
故取亦令未來已下,通為散善自開之證,經言亦者,
此標此經定散俱為韋提未來。(非定善法止為韋提不為未來,
散善一門止為未來不為韋提。)雖是俱為,而佛本意正為末俗。
故舉正機云未來世一切凡夫,更引經文,註解,以明定善答請,散善自開。
次上文云,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韋提言教我為自請定善故。
佛答其請云汝當繫念諦觀。)我今為汝廣說眾譬。(化身土云:言眾譬者,
十三觀是韋提為自請定善,故佛答請許說云為汝,上來定善答請之文。)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此示散善自開之由)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從此已下正明自開)
今文引證意,以之可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