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師說曰:若還相容有欲生貴家者,今此中不爾,就聞名往相益誓之,

聞名號(十七)者不願往生而誰願生貴家乎?故知生尊貴家者謂生諸佛家也。

《十住論》二(十四)云:聲聞人體捨滅慧處名諸佛處,大乘般若方便稱諸佛家。

今此生諸佛家,聞名往生當坐道場,從道場下生諸佛家。

《八十華嚴》離世間品,說菩薩十種受生中明受生諸佛家,可準例知。(已上師說)

今按:此願亦帶方便攝機意歟,但聞機類雖歷生,而依聞名功故,生生生貴家,

即是入於十九願來,即從上具足諸根傍益起此方便益。或入二十願來者,

次具足德本願是也。十八、十九、二十如次承接可知,請學者擇焉。

後解文者,諸譯皆無,但魏、唐兩本存。唐譯云:餘佛剎中有諸菩薩,聞我名已,

壽終之後,若不得生豪家者,不取正覺。

諸菩薩眾者,了慧云:指住前十信菩薩,以三賢位不由彌陀願而得生貴家故。

今謂:通乃至凡夫也。

聞我名字通方便,言壽終之後等者,正明聞名益。約真聞益者,

往生淨土云壽終之後;若約但聞益者,於他方國土壽終生生生尊貴家也。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

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名聞名令得具足德本願,(義寂)二名福智雙修願,(憬興)

三名聞名修習滿足德本願,(智光、良源)四名具足德本願。(靜照)

今用第四名,所攝可知。

次明願意者,所見國土中有菩薩,久積勤修不能一行具萬德,故積功累德歷無數劫,

難作能作,勇銳不難,儜弱叵成,所以發心多如魚子庵羅,成遂難得似恒沙金粟,

是以興大悲願,聞名一稱成萬德。(已上《會疏》)此意約攝菩薩釋,望西同之。

今謂:約正益,此願通現當,聞名稱念一行具一切行,萬善圓備嘉號故;

若約傍益,二十願植諸德本者從此願來,思之。

次參考者,唐譯云:餘佛剎中所有菩薩,聞我名已,若不應時修菩薩行,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具諸善根,不取正覺。餘三譯缺此願。

《會疏》引宋譯三十三願,彼聞名得忍願,而非此願也。

後解文者,聞名歡喜踴躍者,《妙文句》五之一(八右)云:內解在心名歡喜,

喜動於形名踊躍。(文)

今聞本願名號,心懷欣悅言歡喜,法喜動於形名踊躍,即身心悅豫之貌也。

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者,古振二義:

一云:修菩薩行謂六度行,此萬行之本,故名德本。又六度行是佛果之因本,

故名德本也。他方菩薩由聞名故,速成就一切行,具足德本,十方往覲菩薩,

為植德本,恭敬歌歎者是也。

一義云:文不言壽終之後,故知通現當。若約現生者,修菩薩行者修法藏菩薩行,

所謂念佛行也,此行具諸善法,諸功德之本,故名德本。經說聞名歡喜一念,

具足大利無上功德故,即一行得萬行,故云具足德本。

問:若爾者,與第十八願成就無異,何煩重耶?

答:十八願雖五乘齊人,而別為引他方菩薩立此願,例如三十五願,可知。

(師說及《渧記》同此義)若約當益者,具諸善根故到彼方顯現,

故曰菩薩萬行貫心眼是也。願成文云: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等。

(文)此就正益解,然不遮有傍益,雖聞名歡喜,猶好善本德本,而欲修菩薩行,

以為己德本者是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