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偈言:『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第一種說如須彌住持,不動的意思,不動而能化十方世界眾生,但或有前後之分別。
此段講是「一念及一時」,則沒有前後時之分別,佛光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第三種,偈言:『雨天樂華衣 妙香等供養 讚諸佛功德 無有分別心 』
論言「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諸佛如來功德。」
無餘者,《論註》釋曰: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
極樂國土成就之德,不只國土莊嚴,一切往生之諸菩薩各承佛願力,成就諸功德。
《無量壽經》言:
『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
華香、伎樂、繒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轉以奉散諸佛、菩薩、聲聞大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
光色晃耀,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
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極樂國中諸往生者、諸菩薩,承佛威神,都能到十方無量世界,恭敬恭養諸佛。
《無量壽經》來會的賢護等十六正士,都遵普賢大士之德,此十六正士都是在家人。
淨土一法是為在家人講的法,為無能力,無法修行的凡夫人所講的,
而且在漢譯本和吳譯本,把奉行此法者分成三等人,第三等人是出家人。
第一等人是相信佛經語深,奉行道德者。誰都可以是第一等人,但把出家人分出來。
就是特別標出來,深信佛語,特別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用出家,即是第一等人。
十六正士都遵普賢大士,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最後是導歸極樂,願文是: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於發願說偈,願生淨土說: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此段正是十大願王的寫照,諸往生者、菩薩等,都能依仗佛威神,行此十大願王。
第四種,偈言:『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上面三句雖然都說言遍至,但是都是有佛國土。如「安樂國清淨」、
「普照諸佛會」、「無餘照諸佛會大眾」都是講佛國土,但若無此第四句。
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不是法身徧一切處,而且是上善有所不善,非是圓滿功德。
大慈悲為救度眾生故,出生示現於十方世界,為苦眾生故,願於無佛世界出生。
願出生於無佛世界,示現同佛,教化一切眾生,成就往生極樂淨土,此皆佛願力故。
此四句是觀察三種莊嚴成就,乃是本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
阿彌陀佛以清淨心成就此四十八願,故是因淨,因淨故果亦必清淨,非無因他因有。
又上來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讚極樂世界莊嚴。
《淨土論》說:
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為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往生論註》解釋說:
『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
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華嚴經》顯十玄門,此即是華嚴之境界,故說蓮華世界即是華藏世界。
又何謂一法句等,《往生論註》解說:
『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所說的真實智慧即是實相之智慧,而實相無相故,真實智慧無知,故知真智無知。
以無知故,無所不知,此為佛之智慧,佛智慧即是真實智慧。
而無為法身者即是法性法身,因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以無相故無不相,
是故知,相好莊嚴即是法身。以無為而標法身,是明法身非色非非色。
說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說為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