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貪念使人一直在追求,現代的人認為,這追求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其實有些本末倒置,為了追求貪慾,會讓社會,會讓人類更進步?
現代的人一直認為比古時候的人進步,但是只是物慾更重,更無法自拔。
為了追求,中國人把一切資源都賣掉,一切可以變現的都拿出來,
現在又如何,北京城灰茫茫的,空氣品質惡劣到無法直接呼吸。
陽光、空氣、水三樣是人類生存必須的物質,今天三樣都快不保了。
記得以前台灣是生產鰻魚的大國,現在因為價格,日本人轉往中國。
當初日本人到台灣採購時,有一段對話,使我聽得心驚肉跳。
問:你們那麼愛吃鰻魚,這技術又是你們教我們的,為什麼你們不自己生產,
要老遠的跑到台灣採購,把錢讓我們賺?
答:這是一定的,我們只能在外面採購,不能在日本養殖。
你知道嗎,雖然說你們目前養殖也賺了不少,但是你們知道嗎,
等有一天,你們可能要花十倍以上你們所賺進的錢財,才能彌補這損失。
鰻魚是一種很特別的生物,生產於海洋,會回游到淡水河中生長,
在淡水中,鰻魚沒有性別的區分,都是中性的,直到在游回大海才會完成性別。
養鰻魚就必須依直到海邊撈魚苗,放在於池裡養,但是要一直供應乾淨的淡水,
所以必須大量的抽取地下水供給,以至於產生地層下陷,這下陷是難以彌補的。
這就是日本人不肯在自己國內養殖的真正原因,要向外採購,破壞人家的土地,
為自己的享受,把痛苦種植在他人身上,活該誰教他們愛錢又無知。
當台灣的生態破壞的差不多,土地成本又太高時,他拋棄台灣到中國去,
還是再次蹂躪中國的土地,以滿足他們的利益,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貪慾。
為了貪,人類可以任意的破壞生態,任意的糟蹋地球,不用去管將來要如何過,
為了更大的利益,更大的回報率,魚丸內沒有魚肉,熱狗不用加任何肉品。
這樣的產品充斥於市場,以更低的價格行銷於市場,很大的可能毒害著世人。
消費者真的不知道嗎?是選擇性的不知道,因為物慾,因為追求口慾的滿足。
人們、消費者只要求口味及價格,貨比三家不吃虧,就是找最划算的。
沒有人會去考量成本,這一斤魚丸賣兩百元,可是一斤魚卻賣四百元。
就算賣魚的要賺,去頭去骨一斤成本一百五十元,那生產魚丸的工廠不用賺。
工廠的固定成本,人工費用,消費成本等,最少一斤要進五百元才能賣。
那他賣兩百元,那要虧多少,這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無人談。
他要加多少替代品,要用多少香精等調味料,製造出可以比純正的更好,
比真正的魚丸更有口感,更有香味的魚丸,這就是市場上的產品。
又有誰可以靜下心去思考這個問題,又有誰能去了解這個問題?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都得付出,今天不付,那麼等將來還,更貴。
追求享受,追求最大利益的人,他們享用時,難到會考慮這些嗎?
一個有智慧的人,在取得資源時一定會考慮到,現在的人不會,進步了嗎?
現代的人為了保護個人的生活及財產,立了非常繁多的法,保護這,防止那。
莊子對此種行為於《莊子》外篇天地說: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
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
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
俋俋乎耕而不顧。』
堯治天下,不立任何賞罰,就由人民任力去做,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在堯為天下共主時,人民都能自動自發的去做,不用特別的要求。
禹為了提高生產,所以力了很多的獎逞辦法,工作努力有功的賞,有過則罰。
百姓為了得到獎勵,就會迎合的去做,為了逃避受罰,就會避開可能受罰的事。
至此人心開始巧詐,都做表面功夫,仁義道德因此淪落,天下因此而動亂。
幾千年下來,人心更是巧詐,勾心鬥角,各各為了利益,出盡心機,不用其極。
一個為了物質可以出賣道德的社會,會是一個進步的社會,我寧願不要進步。
毀盡了整個自然,得到目前暫時的享樂,這種進步,可行嗎?
這是一種飲鳩止渴的方式,是刀口舔蜜的享受,這種進步是無後的。
古人富貴人家有陪葬的習俗,有人認為太殘忍,用陶俑來代替,但做得太像人,
孔子都認為不仁而罵說:『始作俑者其無後』因為不忍人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