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
文中愛言與憎反對。又嗜好名為愛,如言愛金愛酒。
貪者,染著順情諸境無厭名貪。
喻之水者,貪力能令增長諸餘種種煩惱如水生物,故喻之水。(上云水能生潤)
瞋憎如火者,謂對違情境能起瞋怒憎惡之心,如火壞物,故喻之火。(上云火能成壞)
貪水瞋火隨宜一說,如心地觀經說瞋火貪水,諸說不同不可定執。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楷云:貪瞋煩惱中者,中之言合二河中間。言能生者,貪瞋暫息,淨心絕發故。
云能生,清淨者,合白道之白。
此以能生約機邊解。依信卷意,宜約佛邊,能生之言便對所生,
如來願力能令眾生生淨願心,佛願力是能生,眾生淨心所生。
信卷點言,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
同卷釋言:能生清淨願往生心者,獲得金剛真心也,本願迴向大信心故,不可破壞。
此舉願力迴向示其能生之本。
言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者,強壯盛也,暴也,貪瞋常起,其力強暴覆障淨心,
如水火常盛交濕燒白道。
言善心微故喻如白道者,清淨願生善心現起,其微少也猶如白道常為水火之所濕燒,
其現微少,此示淨心用現起微,非謂淨心體示微少。
楷取微言合四五寸,似而不是如前俱辨。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
問:上既牒釋云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今復言之,不煩重耶。
答:上合釋,自下離釋,有貪欲憎機,有瞋恚憎機,故別離釋。
初釋貪水,次釋瞋火。今是其初,初句牒譬。言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者,
貪愛心無休息,(如海波浪)故云愛心常起,清淨願心即名善心,愛心體固,
污能污淨善心,如希有時歡喜稱念,即是清淨願生善心,貪愛忽起覆障善心,
是名染污善心,非謂善心體污。如真要鈔言三毒煩惱雖數起,
而真信心者不為彼所礙。西山所傳亦似此義。楷定記云:願心白道數被濕燒,
雖似可壞,而未言破,何以然者,願力道故,故知濕燒隨機情耳。
有解,今此所染善心是指定散自力善心。祖師所謂定散白路,若願力白道,
豈有所染耶。
議曰:上文謂善心微,彼既白道,此何白路。
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次釋瞋火,初句牒譬,喻瞋嫌心能燒功德知法財者。
嫌嫌憎也,念佛無上功德即名功德法財。瞋嫌熾起覆障稱念,即名為燒。
非燒失體,準染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