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一部家訓,是袁了凡先生對兒子的教誨、訓示。
袁了凡先生以他一生的經歷,以親身的人生過程為範本,
教育他兒子如何做人處事、如何消除災難、如何修善積福。
全書分為四個部份、四篇,分別是第一篇立命之學,第二篇改過之法,
第三篇積善之方及第四篇謙德之效。
為人處事,安家立命,為善為先,止惡行善,乃是正行。
要知道是非必有其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不虛,應當相信。
《易經》坤卦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易經是漢民族最重要的經典,一切的文化知識都由易經演化出來的。
相傳伏犧氏以河圖洛書為本,觀天地萬象,以陰陽為演化,而畫八卦。
太極生兩儀,兩儀一陰一陽,兩儀生四象,陽生太陽、少陰,陰生太陰、少陽。
太陽生乾及兌兩卦,少陰生離、震兩卦,少陽生巽、坎,太陰生艮及坤卦。
乾代表天,兌為澤,離為火,震為雷,巽屬風,坎為水,艮為山,坤為地。
孔子,儒家的祖師到了五十歲開始學易,由易經而體解天地之運行,
所以孔子說:五十知而天命,六十而耳順,七時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坤卦屬地,代表人道,代表眾人,所以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是講因講果,如是因能得、結如是果,一生為善,當然會感眾善局集的果。
反過來說,多造惡業,也會因此招感惡的果。
由此可以知道,並非只有佛家講因果,漢學的根本也講因果,修善止惡。
以前美國萬佛城的老主持宣化長老就常說:「老德家的孩子不會跑到老孽家去。」
這跟易經上面所舉的話有些相似,積德之人會感招有福德的子孫,反過來招惡子孫。
袁了凡先生由原先的宿命觀的一介凡夫,經由雲谷禪師的開導,進而能知運命。
凡是眾生,各都有其命運,所謂的「一飲一酌都有前定者是。」
這是典型的宿命,也是所指的命運。
所謂定業,就是已經故定了,如初生是男是女,是無法改的。
縱使現在醫學發達,能改變、變性,但那只是外表,沒有實在的用意。
袁先生童喪父,聽母親之命,想棄應舉之途而從事學醫,以為養生並濟人。
但因緣際會,於慈雲寺遇孔先生,告知其為士途中人,不應棄舉學醫。
並且為袁先生算其一生之運,巨細靡遺,直至終老,無不包括。
而其一生,也如同孔先生的算法,絲毫不差,皆如其懸定者無誤。
所以感悟,人生進退有命,其遲速有時,無可強求的宿命論者。
直到遇見雲谷禪師,為他開導,何謂定數的命運,以及如何在命運中自在。
命運是我們累生所積成的業,只要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業,總是要我們自己償。
我們稱我們現在所人身、人生是業報身,在前世,所說的前世也包括剛過去的,
我們的當下所受即將來即將要受的一切,都是我們以前,包括累生累劫的前生,
這以前所造的因,或稱為業,將成為我們現在及將來要受的果。
果要有因,因要與緣合和才會產生果,因就如種子,緣如陽光土壤及水。
種子要有土壤、陽光和水的條件,這些條件稱為緣,因與緣的結合,再加以時日,
這因中所帶的果就成熟,成熟的果中還是帶著因,果中有因,因緣成果。
當我們在享受果的同時,我們也再造因,這是無法逃避的現象。
享受著果,這是以前的因所結的,但享受果的同時,我們也再造因,
這個因是我們現在造將來要受的,如何在受的同時,能不造惡因,進而造善因,
這是袁先生在這本說裡所提的重點,也是我們要注重的地方。
命運是我們累生的業今生成熟而受的,如何在受的同時,運用這命,
這是雲谷禪師教導袁了凡先生的地方,接受命運,但是善加運用,
將命運的定業,加以運用,用心去改造自己的命運,稱為運命。
相信命,這是我們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要自己受,要自己去改變。
相信因果,知道如是因將結如是果,這是一定的,應該深信。
袁先生以自己的一生為範本,自己隨命流轉,就如孔先生所算的一字不差,
但經由雲谷禪師的開導,善加運用,用心留意,善自利用機會為善,
因此改變了以後的命運,孔先生所算的命就完全不一樣,從此命運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