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定只是修行的起步,離出離三界還很遙遠,而危險很多。

在首楞嚴經就舉出修行禪定會有的境界,一不小心就入魔境,需有明師指導,

隨時注意,不然魔境現前,一入魔道,回復就難,經云:

『或汝陰魔,或復天魔,…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

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修禪定、三摩地,要破五十層的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共五十。

每一境界都很殊勝,但是不能有所執,不可以起聖解聖證,不作聖心,才名善境界。

假若於其境界,起貪念,作聖解,即受羣邪,如經所彼無聞比丘,但修無想,

不務多聞,而得報為四禪天,其便自己妄言,已證小聖,阿羅漢果。

當天報已畢,想心復起,衰相現前,不知自己本未證果,反起謗辭。

說言,我今已證阿羅漢果,而仍遭後有,此乃佛妄說阿羅漢不受後有,

因此謗佛,故墮阿鼻地獄,這是一大害處,不可以不留意。

若依大集月藏經所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點,早已經過了第五個五百年。

連『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的時代都已經過了幾百年。

不要說禪定,連微有善法都已經過了,只能說我們福薄,生在這個時代。

但是,不用擔憂,世尊早就為我們準備了一項出世的妙法,就是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就是,全仗佛的願力,領納佛的信心,就是這麼簡單!

一般人會將信心和內心的情緒狀態混為一談,想著有沒有獲得信心,

這樣的話,信心沒有獲得,而自己終日活在愁惱裡,每天心情翻轉。

應該是這樣看待信心,就是單純的只是信受阿彌陀佛,不是什麼特殊的狀態。

因為不管你如何努力嘗試,你都無法為自己打造出一個能讓你自己滿意的內心狀態。

無論你用盡方法想停息,就算你百般不願意去動念,你照樣還是萬念紛飛。

其實,唯有放下,讓妄念歸妄念,只管一心仰靠阿彌陀佛!

佛家說:「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妄想是一,去妄想也是一,想去一卻加一。

憨山禪師所說的:『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就是如此。

這是完全的自力心,想以念佛除妄念,或是以念佛求一心,一開始就是走錯。

基本上不是散亂與否,要除的是自力心,要先了解自己,不散亂不是凡夫的自己。

淨土一法,是釋尊現彌陀尊特身所宣說,這是十方三世諸佛的出世本懷。

龍樹菩薩是世尊於楞伽經上所懸記,將出世弘揚淨土法門,證歡喜地生安樂淨土。

龍樹菩薩是大乘諸宗的共同祖師,大乘共有八宗,共同尊龍樹菩薩為祖師。

將一切佛法分成聖道及淨土,以難行道和易行道來區分,讚嘆弘揚淨土教。

天親菩薩繼之,再加以弘揚,為度眾生故,於淨土論闡揚一心歸命彌陀如來。

再經曇鸞、道綽等的推廣,由善導和尚集大成,一生弘揚淨土,度化無數。

可能是因為三武滅佛後,各宗各自保守自己的法,三位祖師的法在中土失傳。

淨土他力的法門就此在中土中斷,各宗各自弘揚屬於自己教理的淨土教。

天台宗雖宗三止三觀,但是也知道無力,故教法是「行天台,歸淨土。」

禪宗更是,自古大力弘揚淨土教的,從來不缺禪宗大德,有的更是一生弘揚。

永明延壽禪師,法眼宗第三代,憨山、蓮池、藕益等都是禪宗門的宗師。

禪宗說悟後再修,就是說,開悟以前有如瞎眼,是盲修瞎練,開悟才具眼。

又說,悟後不念佛求願往生,保準你老兄欠再悟,就是悟了不過透。

講話都不大肯講明,都留有讓人去猜的味道,新發意菩薩,本來就是不清楚。

就是有滿腔的熱誠,想要求佛道,想要能早日成佛,以便能度眾生。

這樣的話,給一頭熱的這些新發意菩薩,無從辨別,但是有六度萬行是該修,

就認真努力的鑽,上面帶的迷迷糊糊,下面跟的莫名其妙,但是還是一頭栽進去。

難怪經上說:『魚子、庵摩羅花以及菩薩初發心,都是因多果少。』

人家是新發意,一切都是新的,沒有眼睛的,在修行的道路上還是個瞎子。

其實這樣講會成為公敵,可能也是因為如此,禪宗的祖師不敢太明白的講。

不管人家怎麼的認為,我們自己對自己最清楚了,就自己問問自己。

現在這一秒你吸進了氣,下一秒的你,氣不出了,你知道你會到那裡?

認真地看待這一件事,人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這時候就是善待自己的時候!

這後生一大事,要完全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能是你及阿彌陀佛,要確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