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化身土及愚禿鈔,料簡自下文配要門自力,何還言是他力義耶。
答:要門義所望不同,若望聖道則是他力,若望弘願則猶自力。(愚禿鈔云:
橫出他力中之自力。)今此望聖道言他力義也。
次解疏文,傍註可見。
阿彌陀佛是名,依正二報是體。文置及言分其名體,觀門義云:三業列次,常途先身,
今先口者,彌陀萬德名字為本,其德名發生於眾生口業,為此義故先舉口業。
此解可也,定善義明雜緣文中,亦以口業稱名為先,稱佛名號為讚歎極。
論以稱名為讚歎行。銘文云:稱南無阿彌陀佛者,為讚歎之言也。
(自利真實者,首先為厭離真實,就是真心的制惡修善。制惡之行愚禿鈔云:
就自利真實復有二種:
一者厭離真實,聖道門難行道,豎出自力。豎出者,難行道之教以厭離為本,
自力之心故也。
二欣求真實,淨土門易行道,橫出他力。橫出者,易行道之教以欣求為本,何以故,
由願力令厭捨生死之故也。
若按宗師釋文,從一者真實心中已下,至自他凡聖等善者,厭離為先,欣求為後。
則是難行道自力豎出之義也。從真實心中口業已下,至自他依正二報者,
即是易行道他力橫出之義也。)
敬而遠之亦不隨喜
敬恭敬也。
問:不善人何敬之為。
答:有二意。
一恐自損。自守善業侮他不善,則自還墮魔業,恐之故敬不悔。
華手經云:若人貪著戒自高,我說為外道。
魔逆經云:求於禁戒有德眾祐,瞋恨毀戒,則為魔業。
二恐損他。若輕毀他不善業者,彼起瞋恨轉增不善,恐損他故,敬不侮也。
遠者簡親近,若同處親近,惡事易馴,終自墮過,所以遠之。
亦不隨喜者,簡綺世聞者,其身雖遠哩,欣隨喜彼惡故,懃觀云:亦不隨喜。
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飯食衣服臥具湯藥是為四事。
問:彼國聖眾無用此四事,今為供養有何用耶。
答:供穢土生身佛僧乃以四事,今順此土供養式耳。
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
問:口輕慢,意厭捨者,其事易知,身業輕慢厭捨云何。
答:若身業務重世事,即是敬重欣取三界。大經所謂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勞務。及此義也。不貪重世事名輕慢厭捨。
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
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信卷三本,愚禿鈔下,裁取此七句文證明他力廢修。
初之二句是其廢惡,又若已下二句修善,不簡已下三句總結。
問:從上言自利真實復有二種(廢惡修善)已來,總是一具之文。
今何裁鈔之為他力廢修。
答:今經中具隱顯義,然上來既廣明自力廢修,即是顯說自力義也。
他力行人豈不廢修,故今裁鈔此七句文,證明隱彰他力廢修,經釋隱顯其義無缺。
上言所施為趣求者,欣淨信心為先之義。今言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者,
即是厭離為後之義。
非理麤惡行名不善三業,若怖惡業障礙往生,為往生故勵己廢惡,是名自力自利廢修。
然佛因時代諸群生行菩薩行時,遠離一切惡,故大經云: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念佛信者雖不疑慮所作罪業若障往生,而順彼佛因時所捨,各隨其堪廢麤惡業,
是名不善三業須真實心中捨,廢惡意樂應有多類,或為安佛大悲心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