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經大旨,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句,正明地十八願之極致。
言念佛者,是明本願所謂三信及十念行。(信行相即具名念佛。)
言眾生者,即明本願所被十方諸有眾生。
言攝取不捨者,顯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得益相。
再次別釋其文:
言念佛者,念能念機,則南無信,佛所念法,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機法一體信行不離,唯是一個果號耳焉。
疏就稱禮念,以釋念佛義,示彼此三業不相捨離由。
今辨其意趣,蓋佛代眾生,五劫願取稱禮念,永劫修成之,以迴施眾生。
云何五劫願取,第三十七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
五體投地,稽首作禮。
(莊嚴經云: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禮拜歸命,此為眾生願禮拜行。)
十七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欲令眾生聞諸如來稱讚名號,就人立信,稱彌陀名,故建諸佛稱揚本願,
此願令眾生口業稱名。)
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此願令眾意樂信念)
云何永劫修成此法,大經說:不可思議兆載永劫代物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文中云:
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具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此明莊嚴自己口業,為以令眾生口業稱名故。))
(又云: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莊嚴經云:恒詣佛所,恭敬禮拜,經無量無數百千萬劫。
又離垢惠菩薩所問禮佛法經云:我今至誠一心歸命,如是歸命百徧千徧百千萬徧,
乃至無量無數徧,盡未來際,徹骨徹髓,歸依如上諸佛世尊,為不堪如此禮拜歸命者,
大悲代修,成就其行。)
又云:勇猛精進,志願無倦。(此明自勤莊嚴自意業者,為令眾生意業念佛。)
如甚深大迴向經言:於三世一切眾生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
所有功德悉與眾生,共迴向大菩提。
大經又云: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佛自成就三業功德)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以自三業功德迴施念佛眾生。)
三業功德在名號,故大經云: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若論迴施本,則歸第十八願。故論判之云: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眾生三業與佛三業,體一而互融,不相捨離,如根與枝葉,一體不相離。
若約本願生起本緣,眾生三業喻根,佛三業喻枝葉,如華嚴經行願品言:
諸佛如來以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等正覺。乃至,一切眾生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乃至,世故菩薩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
若以能施所施之義來看,如來的三業可以比喻為樹根,眾生三業可比喻為枝葉。
根與枝葉是互有關聯的,不相離的。
眾生雖終日相續稱禮念,但並非是行自己之行,是行如來之行。
經文說之,名為念佛,疏釋之云,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意趣如斯。
言攝取不捨者,顯示念佛利益,受佛所施稱禮念,其心契投如來願心。
故佛心光攝取其人,令不退墮惡趣,故名攝取不捨,但是現益,非生後益。
觀念法門引攝取文,名現生護念增上緣者是。
若到彼國,縱化土人尚免退墮,況入真土,又何攝取不捨之有。
今疏所明三緣利益,信卷所示現生十益,皆此攝取利益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