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歎光耀無比
榮色光耀,不可勝視。
榮色者,《應音》九(七右)曰:榮猶光華也。《琳音》八十四(三右)曰:榮盛也。
彼寶國無四時遷移,故所有寶樹亦無變衰,湛然常有榮色也,諸樹光耀無比類,
故云光耀不可視。
唐譯不說樹列不亂,及樹音。更說光網云:是諸寶樹,光輝赫奕,世無能比,
以七寶羅網,而覆其上,其網柔輭,如兜羅綿。(文)
漢、吳兩本,有樹列文,大同今經,宋譯無之。
三歎樹音微妙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唐譯無此段。
漢、吳兩本,並廣明寶樹音樂,同于今經樂音殊妙之說,而無別說道樹音聲之文。
清風者,無漏清淨風也。
興云:清風者,即別本云,非天之風,亦非人之風也。時發者,風應時發,
吹諸寶樹也。
讚偈曰:清風時時吹,寶樹出五音聲,宮商和,微妙雅曲自然成,故我頂禮清淨薰,
無漏清淨願心,之所薰發,故云時發也。
出五音聲者,一云:宮、商、角、徵、羽為五音。
文云:微妙宮商故,舉初二顯後三也。
影、寂、興同作此解。
法位一義云:出五音聲者,一諦了,二易解,三不散,四無厭,五悅可也。
此亦依大論四。(廿四)
興師破云:無聖說者,過矣。然今文宮等五音,為正也。
宮等五音,如望西、略箋、音義等。上來汎明諸樹竟。
渧記云:此乃通真化莊嚴,若就化上而解,則偏為他受用土相。若約真土而釋,
則自他不分,妙土莊嚴一分,隨順凡情,說而之而已。
是以今家《和讚》以為妙土廣大中之莊嚴而述焉,蓋此意也。
然義記云:今此段與觀經同所說,則是他受。若寄說顯真則是自受,七寶八德,
皆寄化說。(文)
吁局謂自受者,何謂乎。已上
第二別明道場樹有五。一體量具足。二眾寶莊嚴。三妙聲流布。四利益廣大。
五結德歸願力。初體量者。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
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
諸譯中漢、吳二經,攝之諸寶樹,不別說道場樹。
魏譯寶樹之外,別說道場樹。唐、宋從之。
於中宋譯移之下卷,講堂雲集之處說之,此乃以道場樹,換于七寶講堂者,
道樹講堂,固不相離故,譯人意亦不一準。
然自下文幽微多含,或為真土,或為化土,其為化土者,如化土卷,
引今文以證化土,故是類同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