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內外融液不可思議
身心內外者,內心外身也。
言融液者,融融通之義。液潤液之義。(如言德潤身。言玉在山而木潤。)
由定德故,心樂無憂,身潤無惱,故云心身內外融液。(傳通記言,融通潤液名為融液。)
既是三昧定樂融液,不可與世五欲快樂比校思說。是故說云不可思議。
好須攝心令定不得上心貪取
好者善也。
言攝心者,攝待自心。
定者,指上三昧定樂。
言上心者,增上之心。(下言增上貪心)強著定樂之心名為上心貪取。
又了音解云:今教觀日者,為令比知彌陀光明普攝萬機無所簡隔。
斥上觀見日光為足不思佛光,云令不得上心貪取。
若約宗所趣,此解亦得焉。
若起貪心心水即動以心動故淨境即失
言貪心者,應有二理,至後當辨。
言心水者,定內日光印現心中,貪起心動日光即滅。猶如水動物影即滅。
法譬並說,云心水即動等,或可。
通下水觀為言,故云心水。
言淨境者,定內日光。(上言在定中見此日時故)
失失滅也。
或動或闇或黑或青黃赤白等色不得安定見此事時即自念言
此等境相搖動不安者由我貪心動念致使淨境動滅即自安心正念
動謂定內日輪動轉,闇謂日輪失光。
黑謂日輪黑色,青黃赤白皆轉變相。
問:動闇黑青等猶是定境變相,若起貪心,貪即散心,既即還散心,應都無所見,
何緣猶見定境變相。
答:故知貪應有二種。若欲界貪即是散心,定境都滅無復所見。故上文云淨境即失。
(楷言,貪者應欲界貪,貪心若起便失定故。)若色界貪其心微細,雖名味定,
(味著淨定名為味定)猶未失定,非是散心故,見定境變相,故云或動或闇黑等。
楷定記云:若定地貪,其心微細,雖名坐禪,(坐恐寫誤,應作味字。)不失定故。
(傳通記云:淨定無間味定現起味著淨定,出彼境定入此味定,非是散心,
大言住味定故,猶見青黃等境移動。)
還從本起
還之言對從初攝心不起貪著者,不即中間還于本也。
本者,即指味起貪前正坐西向諦觀於日。
從本所修起觀故,云還從本起。
邪正得失
邪正如下。
言得失者,起貪名失,(失諍境故)不貪名得。(得境現故)
見餘雜境等
如觀日時見寶地等,總名雜境。
若見雜境者,心境不相應故,名邪觀也。
問:傳通言若修日觀見彼淨土地樹池樓,即利根人不待時機,而今何謂見寶地等,
皆屬雜境名邪觀耶。
答:此須分別,若觀日見日,既成日觀已,乃次第無間作地樹等想,隨想見之者,
心境相應,應名正觀,此不出日觀無間成餘觀,可名利根不待時機,
今就觀日不得見日,未成日觀見異境者。寶地樹等猶屬雜境,(心境不相應故)
如樹觀說亦當次第一一觀之,於一樹境尚根莖等次第別觀,不許雜觀故。
坐觀云不得雜觀,況其觀日見異境者,心境相違故,寶地等猶屬雜境,學者思焉。
問:經辨邪正在地觀已下,今於日觀先論何也。
答:經從真觀,(真依正觀)今約其義通,改在假觀(假依報觀)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