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夭壽不二」有兩種人,一者迷迷糊糊有今日不管明日者。二者生死已了者。

迷迷糊糊者,並非是一個負責之人,連自己的將來都不顧,不是我們要討論的。

第二種,生死已了者,生死已了,那麼任何時間點都可以死,所以夭壽就不二。

但是依經所說,現為末法時代,離佛遙遠,如果要依佛所留下的聖道經典修行,

經說,億億人修行,未有一人得成就者,故是不可行,應即捨棄。

就以親鸞聖人之例,聖人九歲入天台比叡山,入慈圓僧正座下,開始圓教。

親聞慈圓之教導,聞妙法,得妙解,諦觀妙心,得妙悟,想說修妙行,必證妙果。

故就此深入法藏,窮究妙理,依天台教觀,以妙觀為法味,妙行為機杖,窮二十年。

這二十年間,未曾須臾捨離妙觀,懈廢於妙行,有所思必於此,所行亦必於此。

然而,妙心奧冒,邈乎而難入,澆季迷倫,徒呼奈何,無可得以入。

五品之位(五品位,天台所立菩薩六行位、六即,中的觀行即。)都不能進入,

與己無分,何況六淨,五品六淨,都尚是與自己絕分,何況說究竟出離之事。

進一步,聖人自認,窮其一生,用自力心行,經論上所說的一心三觀、三止三觀,

只能說是經論上所寫的,在聖人的心中,是一種理想的理論,於自己的能力無分。

想要從此土去證入,去了生脫死,有經典,有教法,沒人能入,最起碼聖人自歎不如。

想想二十年的全部心血,全心全力的投入,一心一意的證入,全部枉然。

因此,由聖道門轉為淨土教,繫念彌陀,想依此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依觀經,因為是天台,天台說行天台歸淨土,所以依智者疏,修十六觀法。

但是依其而修觀,卻是仰之則彌高而不可及,越鑽研越覺其義精深難入。

披研惠遠法師的淨影疏,所判往生之機,所要求甚高,而情執更為堅固,無法進入。

於是,在閱善導疏,見玄義序題門曰: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善,是也。乃至,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又散善義,牒經流通文,而釋曰: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依相專稱彌陀佛名。』

聖人於此乃作正信念佛偈,於偈中讚善導大師云:『善導獨明佛正意』。

以宗祖聖人的智慧及修持,都得拋棄自力之行,而全依彌陀,何況我等。

依經之義,那這聖道之一路不可行,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玄義分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依阿彌陀佛的願力,稱為他力、佛力,沒有去佛遠不遠的分別,佛願力故。

此他力者,佛願所成就,故信心無異無別,故往生報土亦無異無別。

經說信心歡喜,即得往生,即得往生名生死已了,永離三界之缚,自在於生死。

往生成就者,即是了生脫死,故娑婆之一切,就隨時可以放下,故若夭若壽自在。

這種的了生脫死,易往而容易自在,一念即得,因一切全是佛力,成就生死自在。

接下來說,「人生世間,惟生死為重。」人來這世上,應當以此為念。

人生短短百年,如果光為了享福,求功名、求事業、求財富,那就會偏了。

那些功名、事業、財富,無法永遠跟隨著我們,就算妻兒等也是因緣和合有的。

因緣滅了,這些都會離開的,佛說,人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應即想破。

故說,惟生死為重,不管今生是榮華富貴,或是無依無靠,但是重要的是來生。

今生一切都以經成定局了,要改的將不多,但是來生,一切未定,可以變的很多。

要如何定下來生,以我們凡夫人,修善業是可,但是不是長久之計,因仍是輪迴。

要能出離三界,才是正道,但是出離輪迴之苦,非是我們凡夫能力所能。

阿彌陀佛在久遠劫以前就明白,沉淪於三塗惡道的眾生是無力出離的。

所以發大願,誓要救度一切苦難眾生,以兆載永劫的時間修行,成就淨土及願力。

佛在《無量壽經》詳述佛願及佛願力成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利益,對佛願的救度信心,歡喜願生,乃至一念。

這願生心起,則是即得往生,是佛願成就故。

眾生要能得「夭壽不二」,必須能於生死自在,於生死自在必須能了生脫死。

若依佛所留存之聖道修持,佛說億億人修持,無一人得度者,因去聖遙遠故。

佛說法應聞信,不應有疑,但佛說,法有了義及不了義,應依了義,不應依不了義。

佛在世時,聖道能行,依聖道修持,蒙佛之加持,即得成就,故是了義。

佛滅已久,加持力已微,無法得以成就,故已成為不了義,故不應再依行,應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