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能「夭壽不二」,即是已經了生脫死,生死自在了,對下一次的生次了然。
所說的下一次,是指今生以後,也就是已經了生脫死,出凡入聖了。
《安樂集》依經義所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若要依釋尊的法,出離無望,就是無法了生脫死,因為去聖已遙。
釋尊所說法可分為聖道及往生淨土,所說的去聖已遙,是指依聖道法門修行。
如經說,阿那含、阿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有十種縛聲聞要斷,身見、戒取、疑等三結及貪慾、瞋恚等欲界煩惱,稱五下結。
又有五種應斷,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慢、無明等屬色無色界之煩惱五上結。
斷此十結即證阿羅漢果,經說無問道俗,道就是修道人、出家人,俗一般世俗人。
在此末法時期,就是你放棄一切世俗的煩惱,給你一切的無煩之所,亦是無法達成。
想八百多年前的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在比叡山,天台宗之地,盡閱大藏三次,
窮通法藏,但是仍然苦思無出離之道法,祈求於佛,而感善導於夢,再讀觀經疏。
知末代眾生出離之道唯有淨土一法,故離開比叡山,開創淨土宗,倡往生淨土。
親鸞聖人於後,也是九歲出家,也是在比叡山學佛,精研教典,也是閱藏數度。
仍然深知出離無道,求於佛菩薩,求於聖德太子所建之六角堂,指點出路。
感觀世音菩薩指點,往吉水法然聖人處,捨棄一切雜行,專依淨土。
仔細檢討我們自己,我們與前人無法相比,故更應去雜行取淨土。
故現今之世,唯有往生淨土一路可成,但往生淨土之法也有自力、他力之分別。
說自力他力,也可以分說為,一者真佛土之因果。二者化佛土因果。
化佛土之業因千差,(如化身土說)往生見土,應亦萬別。
但是如是之因果,惡人無分,故意絕望。
但報佛淨土,雖是高妙,凡聖易往,何以故!
曰,若因(廣如信行卷所明)若果(廣如證卷所明)無有一事非是阿彌陀佛,
清淨願心(不生三覺,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所迴向成就(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是故易往,凡聖逆謗,本則雖異,入報土已,由如淄澠(淄澠都是水名,都入大海,
謂入於大道即成一體。)入海一味。
雖然說往生淨土之法,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但是在機方,仍分自、他。
自力之行,已念佛發菩提心等為因,但是每一個人的智慧不等,心量有別。
故其因行有千差,到極樂淨土,往生化土其果萬別,其生於蓮華中,
有數日、有數劫,蓮華使開者,於花開後才能見佛聞法,而至悟無生等。
經說,胎宮,也是一切自然,但不能聞法,不得見佛,佛說因疑佛智故。
而且此種之法,絕對是善人,此等往生之人,惡人無分,無其行故。
自力之行,必須勵身於行,時刻不可荒廢,若是荒廢,深怕往生無望,
故惶惶恐恐於終日,身恐於念佛號有斷絕,到時候、臨命終時,無法得正念。
怕因為臨終無法正念,佛會捨棄此行人,而枉費其一生修持,故不敢懈怠。
此行人勵身為善,實是善人,彼亦以善人自居,故說此行,惡人無分。
但是報土往生就不如此,雖說報土莊嚴高妙,非化土所能比。
但是佛願所成,令諸眾生往生故,凡聖齊收,逆謗齊入,故稱為易往。
報土之因如《教行信證》行卷說: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稱名就是大行,因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為易行。
又信卷說: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
選擇回相之直心,利他深廣之信樂,金剛不壞之真心,易往無人之淨信,
心光攝護之一心,希有最勝之大信,世間難信之捷徑,證大涅槃之真因,
極速圓融之白道,真如一實之信海也。』
大信就是長生不死之神方,所以當初曇鸞祖師,因為怕身體不好,無法長期修行,
所以求取不老仙方,於路上見菩提流支,問我東土有此不死仙方,西天竺可有。
菩提流支因此告之仙方並非不死,我佛之淨土法門乃真不死方,授予觀無量壽經。
曇鸞祖師聞之後,焚燒仙經,歸入淨土,註往生論,為一代宗師。
實乃因往生淨土,乃凡夫轉凡成聖,出生死入無為之捷徑,易行之大道。
若無此行,凡夫人只能長居於泥犁,永無出離之日。
往生不只是易行,一念即得,而且生死夭壽以非行者知所顧念,即是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