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真能「夭壽不二」,即是已經了生脫死,生死自在了,對下一次的生次了然。

所說的下一次,是指今生以後,也就是已經了生脫死,出凡入聖了。

《安樂集》依經義所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若要依釋尊的法,出離無望,就是無法了生脫死,因為去聖已遙。

釋尊所說法可分為聖道及往生淨土,所說的去聖已遙,是指依聖道法門修行。

如經說,阿那含、阿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有十種縛聲聞要斷,身見、戒取、疑等三結及貪慾、瞋恚等欲界煩惱,稱五下結。

又有五種應斷,色界愛、無色界愛、掉舉、慢、無明等屬色無色界之煩惱五上結。

斷此十結即證阿羅漢果,經說無問道俗,道就是修道人、出家人,俗一般世俗人。

在此末法時期,就是你放棄一切世俗的煩惱,給你一切的無煩之所,亦是無法達成。

想八百多年前的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在比叡山,天台宗之地,盡閱大藏三次,

窮通法藏,但是仍然苦思無出離之道法,祈求於佛,而感善導於夢,再讀觀經疏。

知末代眾生出離之道唯有淨土一法,故離開比叡山,開創淨土宗,倡往生淨土。

親鸞聖人於後,也是九歲出家,也是在比叡山學佛,精研教典,也是閱藏數度。

仍然深知出離無道,求於佛菩薩,求於聖德太子所建之六角堂,指點出路。

感觀世音菩薩指點,往吉水法然聖人處,捨棄一切雜行,專依淨土。

仔細檢討我們自己,我們與前人無法相比,故更應去雜行取淨土。

故現今之世,唯有往生淨土一路可成,但往生淨土之法也有自力、他力之分別。

說自力他力,也可以分說為,一者真佛土之因果。二者化佛土因果。

化佛土之業因千差,(如化身土說)往生見土,應亦萬別。

但是如是之因果,惡人無分,故意絕望。

但報佛淨土,雖是高妙,凡聖易往,何以故!

曰,若因(廣如信行卷所明)若果(廣如證卷所明)無有一事非是阿彌陀佛,

清淨願心(不生三覺,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所迴向成就(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是故易往,凡聖逆謗,本則雖異,入報土已,由如淄澠(淄澠都是水名,都入大海,

謂入於大道即成一體。)入海一味。

雖然說往生淨土之法,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但是在機方,仍分自、他。

自力之行,已念佛發菩提心等為因,但是每一個人的智慧不等,心量有別。

故其因行有千差,到極樂淨土,往生化土其果萬別,其生於蓮華中,

有數日、有數劫,蓮華使開者,於花開後才能見佛聞法,而至悟無生等。

經說,胎宮,也是一切自然,但不能聞法,不得見佛,佛說因疑佛智故。

而且此種之法,絕對是善人,此等往生之人,惡人無分,無其行故。

自力之行,必須勵身於行,時刻不可荒廢,若是荒廢,深怕往生無望,

故惶惶恐恐於終日,身恐於念佛號有斷絕,到時候、臨命終時,無法得正念。

怕因為臨終無法正念,佛會捨棄此行人,而枉費其一生修持,故不敢懈怠。

此行人勵身為善,實是善人,彼亦以善人自居,故說此行,惡人無分。

但是報土往生就不如此,雖說報土莊嚴高妙,非化土所能比。

但是佛願所成,令諸眾生往生故,凡聖齊收,逆謗齊入,故稱為易往。

報土之因如《教行信證》行卷說: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稱名就是大行,因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為易行。

又信卷說: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

     選擇回相之直心,利他深廣之信樂,金剛不壞之真心,易往無人之淨信,

     心光攝護之一心,希有最勝之大信,世間難信之捷徑,證大涅槃之真因,

     極速圓融之白道,真如一實之信海也。』

大信就是長生不死之神方,所以當初曇鸞祖師,因為怕身體不好,無法長期修行,

所以求取不老仙方,於路上見菩提流支,問我東土有此不死仙方,西天竺可有。

菩提流支因此告之仙方並非不死,我佛之淨土法門乃真不死方,授予觀無量壽經。

曇鸞祖師聞之後,焚燒仙經,歸入淨土,註往生論,為一代宗師。

實乃因往生淨土,乃凡夫轉凡成聖,出生死入無為之捷徑,易行之大道。

若無此行,凡夫人只能長居於泥犁,永無出離之日。

往生不只是易行,一念即得,而且生死夭壽以非行者知所顧念,即是不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