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致使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

自下明佛一音說法普應群機。此文先明一音說法。

一音教之名其由來尚矣,如來會上法藏比丘讚佛偈言: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菩提流支立一音教,今家釋文亦兼述之。事讚下云:

『如來教法元無二,正為眾生機不同,一音說法隨緣悟。』

一音教名通大小乘,小乘置之,大乘有二種。

一者一音家,謂佛言教但是一實,不具諸權,故名一音。權小異解但在其機。

 若但一實不具權者,則別教但中,非圓實法門,得權解者,應非佛恩,

 具如妙玄十之一破。

一音圓家,謂佛一音中圓具權實。(華嚴說佛剎微塵法門海,一音演說盡無餘是。)

 故名圓音,以圓具故,令其聞者隨根取解,皆是佛恩故。

 像法決疑經云:『如來所說總含萬法演說。』

 一字一音所唱能令眾生隨種種類種種根性所解各異。

 爾何稱一音,謂雖具權實,而其法體互相融即同一法界。(如即萬波,而同一水。)

 故一音,今家一音是圓一音。事讚下云:

 『有流見解心非一,故有八萬四千門,門門不同亦非別,

  別別之門還是同,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復是慈悲心。』

 此示圓一音,學者自思焉。

慈雲等者,慈能施教如雲注雨,故悲喻雲以言慈雲。

教法喻雨,以言法雨,慈普及六趣,故云布三界。

教能利眾機,如雨潤草木,令其生長根芽枝葉,故云注法雨於眾生。

(慈雲法雨匹對,俱約能化。三界眾生匹對,俱約所化。)

而言大悲,文似不倫義難通,當云何消。

有會,大悲謂大憂悲,三界眾生受大憂悲,是故眾生名為大悲。

大悲經云:

『此土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受大苦惱,故名大悲。』

不憶彼經有所引文,不暇重檢,思以憂苦直名大悲。言義不便乎,須者往檢焉。

又傳會云:

『眾生受苦即是佛苦,眾生受苦有佛大悲,是故眾生名為大悲,是有財釋。』

此與上解小異大同,又楷定記訓解之云:註法雨於大悲,於猶從也。

此以大悲為佛大悲。(傳後解全同此。)雖有此義而與上句三界不對。

(三界約所化邊,大悲約能化故。)

今謂,眾生所具佛性名為大悲,故涅槃經疏第四云:

『只是眾生是大悲種,定應作佛。』

考之祖典,信文類引涅槃經言:大慈大悲名為佛性。

一切眾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此乃如來大悲佛性,故云。注法雨於大悲,世所謂同氣相求之理耳。

考之今疏,前文既歎眾生佛性。(真如法性無塵,法界凡聖齊圓。)

此為大悲施化因緣,今示以大悲教注,眾生大悲性,首尾相應其義彌顯。

疏三釋,彌陀應聲即現云:不捨本願,來應大悲。

此明彌陀乘大悲願來應眾生性耳。

言致使者,五乘機用,能致使佛布注而已。

莫不等洽塵勞。普沾未聞之益。

上明如來一音說法,今明五乘隨類得益。

洽塵勞者,明破惡益。

沾未聞益者,明生善益也。

言塵勞者,通指三道,塵染污義,勞擾惱義,三道常恒染污擾惱眾生心神,故名塵勞。

又楞嚴疏上之一云。通指二障,二障(煩惱所知)俱是煩惱道耳。

沾者,字書濡周徧也,楷定記云。三障熾然,熱惱乾燥,今蒙法折澤,故云等洽。

出世善法曠劫未聞故,云未聞。

今得聞而生善法故云沾益。(沾作沽者筆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