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問:如上五門,為當從一門入,為是五門並入。】   

    論上講了五種念佛,念法身是一、念報化身是二、念名字是三、念本師毗盧遮那是四、念阿彌陀佛是五。 

    這五門是從一門入,還是五門一起入? 

    我們怎麼入毗盧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淨土。 

    舉一法身,攝無不盡。 

    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 

    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 

    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 

    以大願力,於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 

    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為差等。】   

    問答又比前面的內容更深入一步。 

    問答說:「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鈍。 

    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 

    這樣的人,能夠「了得自性彌陀」。 

    此「了」字意義很深,不是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 

    「了」是說能解決,真正能把這個問題徹底地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將信將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 

    能徹底的「了」,就是徹底的「照」,這是頓悟。 

    徹底的瞭解「自性彌陀」,彌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 

    所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講六信,要信自。 

    (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從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現。 

    相信彌陀不是心外一個佛,就是自心的佛。 

    你能信「唯心淨土」,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阿彌陀經》講黃金為地、寶池林樹、種種異鳥,這一切也都是自心。 

    如果能夠這樣單提個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攝無不盡」,把後面的念報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攝在裏面沒有欠少,沒有餘剩。 

    所以說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個念法身,就全夠了。 

    這個回答很直接。   

    對淨土宗來說,以上就是所謂的理念。 

    念佛有事念、有理念。 

    證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 

    事一心就淺,理一心就深。 

    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難辦到。 

    真能夠理念,其餘的就都包括在內了。   

    然而「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此二句話出《首楞嚴經》。 

    《首楞嚴經》中是四句:「理則頓悟,乘悟並消」。 

    在理上(在本體上)就是頓然的領悟。 

    證悟、頓悟,則疑情迷惑都消了。 

    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燈一亮,黑暗馬上就消了。 

    消的過程不需要一千年,這個就是頓法。 

    這個比方非常好。 

    理是如此。 

    事上,「事須漸除,因次第盡」。 

    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乾淨。 

    頓法、漸法都是不可執著這一個就反對那一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