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謂群迷性隔樂欲不同。
自下至則皆蒙解脫,別明化前權實教益,今此二句明佛大智平等觀機。
言群迷者,三界眾生。
言性隔者,性不改義,隔隔異也,宿世隨緣或習一實,或習五權,
或習諸惡,其習薰心不改名性,性異曰隔。
言樂欲者,樂謂愛樂,欲謂求欲,眾生今生或有樂欲,一實道法或權或惡,
隨宿習性其欲萬別,故云不同。(根欲性義,具如妙疏及妙樂記四之二釋。)
言不謂者,此有二義:
一約權智。(權云不謂亦不思也)權智雖知性欲不同,
而等悲念無憎愛心,故云不謂,如法華(藥草喻品)說我觀一切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憎愛之心,即此義也。(此約大悲權智,了音鈔取此義。)
二約實智。(不謂者,猶不見,楷云。不分別義。)實智觀達,生佛一如。
本具性德圓成真際,不見性欲差別相,故云不謂。
此是觀達前文所歎無塵法界,凡聖齊圓,恒沙功德,寂用湛然。
乃是起化之元由也。
上件二尊畢竟一致,權智照隨緣,實智觀不變,隨緣即不變,不變即隨緣。
此二無二,猶如波水,境既不二,智亦相即,
故今科之云。明佛平等觀機,攝二義耳。
雖無一實之機。等有五乘之用。
自此下至因茲增長,正明化前權實教益。
此文標舉五乘權機,堪受一乘實教之機名一實機。
機可發義。宿習實者今值實教,則發大心故,名為機,諸機準知,具如妙玄六之解。
如來本懷欲有實機,是故先舉云一實機。
法華(方便品)云:
『我始坐道場,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中,
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今言無一實之機者,是也。
實機未熟,名之為無,但是暫無,非謂永無。(如大經所謂,無有出期無。)
故下文明五乘權機終歸一實。又行觀記云:
『此明無觀經一實之機,何論法華實機有無。』
若準疏以聖道教總屬今經之化前序,則化前時淨機未熟,謂無觀經一實機者,亦通而已。
五乘用者,人天三乘是名五乘。(五乘二字約人約法,分對人法三義如常。)
用謂力用。(方便入疏釋力字云。堪任力用。)
五乘各具堪受,當分教行之力,名之為用。
問:五乘機用各別也,何云等。
答:五乘各具受教之用,其用雖異,而具是同。故云等有,非謂用等。
(又楷定記。一實五乘,一句相對,一實為體,五權為用,
以論機法,各有體用,取捨任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