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拜佛的目的及用義,是要學佛的智慧和佛的救度眾生的精神。

要向佛看齊,學著做佛,所以要學佛、學作佛,要信佛所說的教義,信佛。

現代的人拜佛,想要得到佛菩薩的保祐,想因此心想事成,又能升官發財等。

學佛的人,想要學佛的神通,念佛要有真實感,就是念佛則佛就在你身邊保祐你。

處處都在自己的利益上著想,總老想著佛那麼富足,神通廣大,給我點什麼無妨。

都是本末倒置,這樣的心態學佛、信佛,與佛相去越來越遠,不能有任何成就。

自力的行人學佛,是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喜捨,學佛的救度眾生的心。

不是學神通,神通在學佛上不是一回事,佛學是聖道,神通則是聖道的枝末邊事。

聖道有主流有支流,是小枝幹的末端邊邊的事,不應該把他當作一回事看。

現代的人確不是這樣想,總是要對等,我拜你,就是要你保祐我,不然我何苦。

真正的佛弟子,是要學佛的精神,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解脫、自在。

試想,佛菩薩或鬼神,他們能因為你的燒香拜拜等,而福祐於你,

那是何種的佛菩薩或鬼神,他們的正直無私有在那裡,先不談佛菩薩,就鬼神,

鬼神,最基本的土地公稱為福德正神,是正的,必須是正直的,不會接受你的賄絡。

餓鬼道被稱為神的事為有福德的鬼,他有福德所以能受一方的香火。

會是有福德,就是因為他們正直,所以不可能因為你的燒香等而特別加祐於你。

要有正信,要用正信去判別是非善惡,這是修行,這樣能運命。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

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

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

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這裡雲谷禪師就告訴他,求的是智慧,是識人識己的智慧,不用外求,看看自己。

上面的這些話,不能把它當作迷信看待,因為這是雲谷禪師的智慧所成就的話。

如果認為是迷信,應該不是雲谷禪師迷,是我們自己迷,是自己迷惑顛倒了。

我們不信聖言,而且不相信這事實的真相,自我迷失了自己,自以為是。

人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夠看清自己,旁邊的人一些建議,應該要聽進去。

這一點,了凡先生就高明多了,他馬上自我檢討,知道自己沒那種德行。

雲谷禪師又告訴他,相也正反照出自己的福報,該什麼樣的福報,由甚麼樣的相。

《無量壽經》有這樣的一段話:

『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乃至,

   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

   屢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昇善道。』

這貧窮的人,有貧窮人的相貌舉止,富貴人家,有富貴人家的行為及相貌。

窮人有窮人的舉動,思考模式,富貴人家有富貴人家的行為模式,這是環境。

雖說人生而平等,但是各有各的業報,所以生活、長相會不同,是必然的。

叫一個窮人家,每天擺闊,出門要有大批的保鑣隨從,沒兩天可能要跑路。

一個富貴人家,如果每天就是鹽巴配飯,其他都免了,這會阻礙經濟,不可以。

上面所說的拜佛等,甚至捨家財布施供僧、供佛等,稱為供養,是屬布施。

但是這樣的供養,佛不認為最勝,《華嚴經》行願品說: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

   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這供養,有人花大錢幫忙蓋廟,有人花錢印經書,這都是好的,但還有更好的。

經上說法供養最殊勝,法師講經開導人家是法供養,教人家會他以前不會的也是。

講給人家懂事法供養,但佛說如說修行事法供養,如佛所說去行事法供養。

《大智度論》對此說:

『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故如說行,方得佛法。

   不以口言,而可清淨也。』

行為主,要能行能說為正行,假如光說不能行,這說了又有甚麼用處。

假如光說而不修行,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故說不名為智者。

所以說,要如佛所說而行,才能與佛法相應,論說方得佛法。

清淨之行不是以口說就可以,清淨之行,是要身體力行,要說到做到,如經所言。

佛教導我們的話,就在藏經裡,但是佛說惠以真實之利的只有一本《無量壽經》。

如說修行,就是佛遣我們行,我們就行,這行是如何?

信阿彌陀佛,願往生極樂淨土,這就是如說修行,就是   南無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