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諸師於此種種異解,不出三義。

一曰理應言成阿那含向,何者欲界九品惑中,斷前六品名一乘果。(二果)

     下三品中斷其七八,餘有一品者,名阿那含向。(三向)

     餘一品故,猶生欲界,斷第九品者,名阿那含果。(二果)

     盡欲惑故無生裕界,然未生怨經,造像功德經,婆沙論等,說王生欲天。(多門天)

     故知是向非第三果。(龍興記意)

議曰:如須達及優婆毱多,竝是第三果,而還生欲界,何謂生欲天但向非果耶。

二曰今經文,應言成那含,(那含翻還謂還欲界)然著阿字,(阿此云無即不之義)

     執筆錯也。(憬興又言於阿二聲稍相涉濫,固執筆者錯置阿字。)

     涅槃經說若更受身(欲界之身)名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王是那含,故生欲天,

     明知阿字筆者錯也。

     此又不然,師子月佛本生經云:蘋婆娑羅聞佛說偈,豁然意解成阿那含。

     又著阿字,豈竝錯耶。

三曰阿字聖言非錯,今經既言成阿那含,然他經說生欲天者,當知今經二世合說。

     何以言之,婆娑論說:王所囚禁乃斷水食,時佛放光從空入,

     照王身息苦即遣目連令為說法,王飢所急,不能領解,白目連言,

     諸天食中,何天美妙。目連說,多門王宮食美妙。王便命終,生多門天。

     乘前世蒙光見佛作禮力,自然增進成阿那含,然則今經所說,光照見佛作禮,

     是今世事,自然增進成阿那含,是其生天已後得益,故知今經二世合說,

     非謂今世成阿那含。

     此亦不然,本生經說,王於即世得第三果,其文分明。(文如楷引)

     何謂生天已後益耶。又本生經是爾前說,(觀經以前為囚時)

     彼經說既成第三果,此觀經時,重復成耶。又涅槃經,說阿闍世殺父罪,

     云殺須陀洹。此明父王初果命終,則似生前無成三果,而今此經及本生經,

     竝說即世成第三果,何決了說,何未了說。

     (諸師會之,各自不同,皆隨有失,如楷引破。)

       又諸經論,說王初果,今經顯示王是鄙凡。

       (且如王請授我八戒,若初果聖具道共戒,寧憑凡俗有漏小戒。)

       此亦相違,何不會耶。

       又梵網說在初頓座受菩薩戒,此違今經樂瘦小戒。

       又仁王說,委國太子出家學道。此違今經及諸經論,闍世貪國殺父王。

       又諸經說王勅殺仙,此違梵網說曾受菩薩戒,心地觀說三世千佛無上施主。

       如此等文皆可會耶。

       蓋王世權應人,迹示凡俗之相,或受大戒,或受小戒,或殺先人,或受囚禁,

       或證初果,或成三果,隨機所宜,為現引物。是以諸經隨有異說,

       諸師會釋,還成局見,宗師直依今經釋義,不勞違文,意在此矣。

       餘如依釋第二所辨。

(《俱舍論》不許聖後超,但論本斷超。本斷超者,本在凡地,以有漏智,

斷欲六品及下八地,更入見道,至十六心道類智位。隨本斷分,或得二果,

獲得三果四果,此名本斷超。若依此義,速疾名超,非失次第。

然大乘中,亦有聖後超越之義。憬興《彌勒下生經疏》云:

『超次取證者有二。一漸。二頓。頓及初果超中二果得羅漢。

   漸即凡夫倍離及全離,欲入漸道得中二果。』

依大乘之教法,從初果超取阿羅漢果,都是可能,故依之。

今初果超證第三果,屬頓超之類,乃為佛力所加,何有不能之理。

如止觀所說四種超越中說,本在凡夫地聽法,聞唱善來,即成阿羅漢果,

此即是大超,何況今所說初果超證第三,此不違經義。

然於此說唯一大乘之經典,父王何證小乘果,而不證大乘菩薩之果位。

此乃眾生之願,漸頓大小個隨所宜,於涅槃經時會中亦有證初果者,何妨。

故,其佛光遙照蘋婆頂,而隨機得證果,又亦何妨。

今此觀經,父王夫人乃表定散二機,夫人請定行,而於第七觀得無生之益。

父王乃表散機,受戒聞法,遂蒙小益,此皆因佛力所加被故成就,非凡夫人所知。

用以顯示小果,密乘聲聞乘等無數願生淨土者,於此佛之願力,不可生疑。

今佛觀機而益父王,為散善之機,自開表相,於是一切諸機,皆蒙今經之益,可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