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言繫念者,觀前方便,注念淨境,思惟憶想,名為繫念。此答教我思惟請也。
言諦觀者,觀成就相,了了分明,照見淨境,名為諦觀。此答教我正受請也。
今此三句,解者不同,隨義訓文,凡有四點。
其一點曰,汝當繫念諦觀彼國,與淨業成者。全如依釋。
其二點曰,汝當繫念諦觀彼國之從淨業成者。全如依釋。
其三點曰,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全如依釋。
四依我祖,則應點曰,汝當繫念諦觀彼國之淨業成者。全如依釋。
又有問答,全如依釋。
(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一切有緣眾生,專心念佛,即是觀知彼依正二報。
依此知,取繫念諦觀者,名知為有緣,若依正宗,所指當是專心念佛行者。
汝者指凡惑之眾生。若不等者當繫念之義。淨境者,釋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傳通記》解釋云:
『今釋義,以淨業成者之句屬修觀之益,故從國字還觀字讀。觀彼國者即淨業成也。』
《楷定記》解釋為:
『淨業成者,所觀淨境,而兼表能觀淨業成之義。』
謂,以此法安心住行,繫念諦觀淨業成者,亦即名為淨業成也。
淨業成者,即佛道成也,標境云阿彌陀佛,即正報故。
欲修淨業說清淨業,則定散二業皆名為淨業,而今安心住行為淨業成就也。)
我今未汝廣說眾譬
(眾譬至後當說之故,當密益如下。)
言眾譬者,古有三解。
一曰但指自開散善,名為眾譬。(此解非也如楷引破)
餘皆全如依釋所述。
(言我今為汝已下等者,四釋許說。
許說者,許維說前所請別行,即經云,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何云眾譬。
《楷定記》解釋此有三義:
一佛自開散善,名為眾譬。汝當繫念等,記許定行,此文許散善也。
何故散門名眾譬者,眾譬者,彼因果相皆假施設,同譬喻故。
二許說定門云說眾譬。如淨影云,下以此方日水等想,并以此方佛菩薩像,
類度於彼,名為眾譬。憬興云,今即經文,如執明鏡自見面像狀如懸鼓,
又似星月如天瓔珞。如此諸喻,欲令彼土依正之報,如觀掌果故。
雖有諸說,偏舉眾譬。然疏釋云此明機緣等者,非謂眾譬即是散善。
此是敘佛許說定善,而不即說,觀機自開三福之意。今釋前後比例非一,
或於前科預談後義,或於後科追敘前義。
三兩門通名眾譬。為汝廣說雖許前請,亦令未來兼開散門。名眾譬者,還如前解。
或二門教行皆方便故,名眾譬也。
親鑾聖人說,言廣說眾譬者,則十三觀是也。實乃用顯如來弘願故。
亦非是無時佛語也應知
上來所論懺悔請問,即夫人語,非是佛語。
放光現國,是佛神力,又非佛語。
然則爾時無佛語者,顯文分明,不及勞解,而今故論之者,為對密有語。
又者對後有佛語時,(從今初告夫人以後)若依顯文,但至後時方有佛語。
前時無語,若依隱義,前亦有語,故置亦字。
時者傳通意,指夫人向佛懺悔請問時。
傳正文云:亦非是無時佛語者,是義推釋,佛現深宮,夫人號泣,而有所陳,
當時佛定可有慰誘,非出要故,經家略之。
楷破之云:此亦不然,無文理故。
更有二解,非今文旨,如楷引破,其文易見,依玄義意論之。
時者正指光臺現國之時。(今文所謂放光現國)
得益文云:說是語時,(言是語者,指定散語,所謂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韋提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
此牒夫人等光臺時見國,既言聞佛説定散語,即見極樂,明知光臺時,有佛語定散。
故定散門中,明一經定散,卷在光臺現國之時。
今文就此密意,云非無時佛噢,此義深密,故云應知。
試更取一文,辨光臺有語。
今此經云: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今者正指現國之時,說眾譬者,指定散語。
若是唯指正宗所說,經文宜言我當為汝廣說眾譬。
(如座觀言為佛當汝分別解脫除苦惱法。)
而文言今不言當者,是標即今現國之時,廣說定散眾譬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