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註》於四十八願中取三願,來證明一切都是由如來本願力、他力迴向成就。
這三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等三願,論註說:
『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
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第十一願)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迴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二願)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
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這裡第十八願是誓往生之因,(往相迴向)第十一願是誓往生之果(往生相),
此二願正是證明往生、往相全是佛的願力所成就,全是他力的迴向。
第二十二願是往生後依佛願力,披佛願的弘誓為鎧甲,是還相迴向,亦全依仗佛願力。
取要言之,所舉三願,證明我們得救,及往生後得迴入穢土,救度眾生,這全體,
完全是佛的願力所顯現的,其中絲毫不得挾雜凡小之計度。
世俗之人,視全仗他力為不可,認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認為自己總要有自我。
殊不知,他力信心的本質,實是凡夫內在生命之顯現,沒有如是徹底的信心,
即沒有他力純然的救度,這一點必須加以認知,才能如實的信入佛的本願。
佛願救度的「救」不只是外在的光明之加護,其體即是內在信行之生命。
所以,「如來的救護」這一句話,即是如來變成為我們的生命而表現出來的。
成做凡夫內在生命力,如來所顯現於此生命力的就是「信心」,故說正定之因唯信心。
親鸞聖人的信仰中心,「唯信主義」就是繼承著曇鸞大師的如是他力觀。
由此表現出,決定往生的業因,完全取決於佛所迴施的信心,的確唯是信心之意思。
此「他力迴向」的提出,曇鸞大師應是先驅者,於論註中所彰顯一切都是如來迴施。
宗祖聖人於此,讚仰曇鸞大師說:
『宗師顯示大悲往還的迴向,誠懇地弘宣自利、利他的深義。』
「信心」,得完全領納,於此才能顯現尊貴的價值,依信心才能成就完全的聖化。
所以說,信心成做正定之業因,是自然實現著完全的聖化,此光景就是:
『惑染凡夫信心發,證知生死即涅槃;必至無量光明土,諸有眾生皆普化。』
惑染又卑下的凡夫,一旦信心開發,往生極樂爭生死即涅槃的佛智。(往生之相)
往生到極樂淨土、無量光明所成就的淨土,即成佛,即發揮其證果的慈悲,
迴入此土救度一切眾生。(此表示還相度眾生之光景)
這裡,惑染的凡夫,為一切煩惱所障,能開發成就此崇高的「聖化之信心」,
這是佛力不可思議的顯現,是可驚嘆的生命之奇妙,有如汙泥中開出清淨蓮華般。
《往生論註》將此比喻做淤泥華,引用《維摩詰所說經》的話來證明,說: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矛盾的一致」是大乘佛教的妙趣,「二律相即」是宗教生活的真髓。
於此雖表示,是理性的否定之神秘的直觀,然而在淨土教「他力迴向」之時,
此種理論亦表現著深刻的妙趣。(二律,凡聖、善惡、真假等。)
在淤泥中,煩惱惑染的凡夫,仰納著清淨真實的「信心」時,如汙泥中開著蓮華一樣。
然而,泥中能生出蓮華,其價值不在泥土,而是在泥中有生長的力量。
尚且,此不染於汙泥的特性,是蓮華本具、本性的功德。
在凡夫也是一樣,能仰納著如來之生命的一切,是何等的崇高,是何等的榮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