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異鈔》第十三段前云:

『或曰:仗持彌陀本願,為惡不懼,是謂《本願誇》不得往生。

 此乃懷疑本願,不知善惡宿業之談。

 起善心乃宿業所催,為惡乃惡業所促。

 故聖人曰:須知造惡小如兔毛羊毛端上微塵,無非宿業所使。』

不要因為自己今生都不曾造惡,而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自己高人一等。

是你今生的業緣裡沒有顯現出惡業,使你沒有機會造惡,不是你不會造惡。

當然他人一生為善,我們應該讚嘆他,並應起隨喜之心。

看到為惡的人,應起慈悲心,憐憫他,因為他惡業現前,更應警惕自己。

能為善是因為你善緣現前,更應該珍惜,起為善心,應起是為感佛恩故而起。

在阿彌陀佛的眼中,東條英機是一個可憐愍的眾生,因為為惡緣所纏。

一生風風光光,予取予求就是大福報,因為爬得越高,就會跌得越重。

惡緣也可以使你得大福報,使你所求皆滿,不應該得的也能滿足。

因為這樣的話,才能真正的迷失你自己,使你忘掉了我是誰。

因為這樣子,才可以使你為所欲為,為非作歹,才能造更大的惡業。

假如你因此而迷失了為人應該有的良知,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聽我的。

不聽我、不順我意的就該殺,所有的阻礙都應該清除。

那麼你將如你的冤親債主的意了,他們要幫你不是真正的幫你。

因為這些忙,要你事事如意,是要你迷失良知,而能造大惡,因此招惡報。

你如他的意,造了天大的大惡業,所遭的果報將無窮,一下地獄將永無出期。

這也正是你的冤親債主的最終目的,要你沒有好下場,永生永世受苦。

所以一個人做人做事,都要保持良知,一切以因果為出發點來做事。

逆境自然是考驗自己的心,自己的修行,順境更是一個大的考驗。

所以任何時做任何事都要以因果,要存著因果循環這個心態來做人處事。

不只是個人,一個國家也是一樣,世尊和釋迦族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琉璃王的父王因為景仰釋迦族,所以向釋迦族乞求通婚。

但是釋迦族因為看不起他,不肯把公主嫁給他,但又怕他兵強,得罪他。

所以把釋迦族的婢女,假冒為公主嫁過去,生下琉璃王。

小時候琉璃王回釋迦族,就受到輕視,說他是婢女生的是賤種,不配跟他們玩。

所以在琉璃王的心裡,產生了很大的恨意,發誓他長大當國王,一定出兵滅釋迦族。

所以當琉璃王即位後,就出兵攻打釋迦族。

釋尊因為這件事,出面在琉璃王出兵的路上擋路三次,琉璃王因為尊重釋尊退兵三次。

第四次,琉璃王想說,如果再次出兵再碰上釋尊就退兵,並且永遠不再攻釋迦族。

這次出兵,沒有見到釋尊出面阻攔,順利的攻下釋迦族,並且把釋迦族滅族。

目健連尊者,知道滅族是無法改變的,為了保住釋迦血脈。

所以把一些族人精英,用他的缽把族人裝在缽裡,送到忉利天宮,暫時保護。

等琉璃王退兵後,把缽從天宮取回,裡面的人全變成血水,全部死亡。

就把這一件事報告給世尊知道,釋尊就將這其中的因緣果報告訴他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莊,村民都以捕魚為生。

有一天他們捕到一條非常大的魚,村民很高興的帶回村,給全村人享用。

其中有一個小孩,他沒有吃魚,但是他用棍子打了魚頭三下。

這條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吃魚的村民就是現在的釋迦族族人。

當時沒有吃魚但是打魚頭三下的就是現在的釋尊。

因為打了魚頭三下,必須受三次頭痛的果報,琉璃王也因此滅釋迦族。

這是釋尊自己親族的滅族事件,以佛的神通自在,都不能免除該滅族之厄。

東條英機所造之業,連同日本全國國民,都會是共業之一體。

想到此點,心裡無限的感傷,也無限的惶恐,只能感激有阿彌陀佛。

要不是佛的願力,我們多生多劫所造的業,要到何年何時方可還清。

東條應該也是這種心情,當他臨受刑前,才能很自在的面對。

所以讀嘆異鈔的:起善心乃宿業所催,為惡乃惡業所促。

非自己能不造業,乃是宿業所催,應該慶幸,也懷恐懼,因惡業不知何時會現。

要趕緊把信心確定,往生確定後,我們才能免除造惡之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