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正釋今文者。

前文云:彼佛無著無礙者,此歎二智(如理如量)也。

《讚佛偈》云;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究深盡奧,究其涯底者,無著根本智也。

功勳廣大,智慧深妙者,無礙智也。

彌陀因位願取二智,(願我作佛齊聖法王)今既成成二種法身,無著故法性法身,

無礙故方便法身,此二相即一名號也。聞其名號,即明信佛智也。

此智慧功德同施十方眾生,使信心求念,此之信心,能與佛智相應,故入智願土。

彰二智圓滿之證果,如佛得二種法身,此是諸佛不共之利益也。

今說五智者,為破眾五惡,拔生死五苦,令獲五德,昇無為之安也,雖說五智,

唯是二智。

初一是根本智,後四是後得智也,佛智者如來如實觀第一義之法,即如理智也。

不思議智已下,如量智也。此之如量智甚深故云不思議智;無量故云不可思議勝智;

廣大故云大乘廣智;無上上故云無等倫最上智。廣說不罄,于此略說粗爾。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

聲聞聖眾。

二明其果。

唐譯云,以此因緣,於五百歲,住宮殿中,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及聲聞眾。(文)

此諸眾生者,指疑惑佛智人。生彼宮殿者,上所謂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

修諸功德願生故,得生宮殿果也,五百歲不見聞三寶者,由疑惑佛智之咎,

故得不見三寶之厄也。

興云:五百歲即此方年數。故餘本云;於是間五百歲也。

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三結其名。雖言胎生,非實胞胎之所生,雖生彼而無見佛聞法事,如在胎中,

見聞覺知不自在,故名胎生也。

義寂云:於其見佛聞法之事,不得自在,如在胎藏無所見聞,是故名彼胎生。(文)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

二明化生有二。一約此界,二約他方。

初此界中亦二,初舉其因,二明其果。此初也。

舊解分為凡夫往生,聖人往生者,恐有妨。

今改約此界他方,於此界,則凡夫為本,聖者為兼,此界造惡者多故。

然上輩中攝菩薩,其義如上。

對彌勒辨出要,中明於他方中,亦舉聖兼凡。若此界中,菩薩者,明信佛智等,

唯局凡夫,為不通聖者乎。

龍樹、天親二大士,既同凡夫明信佛智願生。豈此界無聖者乎。可知矣。

若有眾生者,舉能信人,即是上中下輩,及五惡五善人也。

明信佛智者,明謂明瞭,對不了佛智。信謂信樂,對疑惑佛智。

佛智乃至勝智,是所信法,名號即佛智,高祖言為佛智不思議誓願也。

望西云:信佛等者,舉唯信人,即三輩也。

但三輩中,設不別緣如來五智,總信佛有度生神力,不疑稱念歸依,修善而往生者,

當了五智,故云明信。作諸功德者,通念佛餘善,翻疑可知。(文)

嗚呼彷彿而似,非明信矣。

峻公云:作諸功德者,信上之大行也,信心回向者,他力回向,是即不回向之回向。

若配願文,明信佛智,至心信樂也。作諸功德者,乃至十念一念也,攝諸善本,

具諸德本故,信心回向者,欲生我國也。(文)

今謂,明信佛智者,本願三信,成就聞名信喜,論主一心是也。

不作功德,而得諸功德,不須回向,而有回向之義,本願力回向功德故。

今示信心具德云:作諸功德,信心回向。若約行相,則我說彼尊功德事,

眾善無邊如海水,所獲善根清淨者,回施眾生,生彼國是也。

若約五念門,則作諸功德者,前四念門功德也,信心回向者回向門,

貫一心故云信心回向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