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量壽經宗要
大本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發菩提心不僅是淨土宗單獨注重的。
任何一個大乘法門。
不管你是參禪,你是學教,尤其是密宗。
密宗之所以殊勝,所以成就快成就大。
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菩提心。
看經看教種種都不能離開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
也就相當於剛才六信都深信。
對於娑婆毫無留戀。
一心只願同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
所以小經的信願也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
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
大慈悲和大願,這樣的心才稱為菩提心。
這個在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龍樹菩薩的菩薩心論:
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
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
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說三摩地於諸教中,闕而不言。
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 。
一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
謂勸發一切有情。悉令安住無上菩提。
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真言行人。
謂行人。即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
二勝義者。觀一切法無自性。云何無自性。
謂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
真言行人誠可厭患誠可棄捨。
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
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
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
萬德斯具。妙用無窮。所以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戒。
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俱利。
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
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
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
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變不變易。
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本心中分明。
即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義。)
顯教也一樣稱為順事菩提心或者是順理的菩提心。
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
總之可分為兩種。
兩種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發起了菩提心了。
唐朝有個新羅僧人元曉法師在《無量壽經宗要》中說:
「無上菩提心一是順事發心,二是順理發心。」
隨事發心呢,就是咱們的四宏誓願:
「煩惱無邊誓願斷」,這就是斷德。
能把無邊煩惱一齊斬斷是斷德。
「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智德。
你能修佛這麼多法,這麼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
斷煩惱就要有智慧呀。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恩德。
對於眾生有恩。
那麼這三個合起來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證」。
所以真正發起四宏誓願。
也就是發起了一部分菩提心。
叫做隨事發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
密宗叫做行願菩提心。
發起這個心功德不可思議。
進一步呢,順理發心了。
順理發心就不好用言語來說了。
勉強來說,實際這個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覺悟的心。
菩提就是覺悟。
覺悟什麼?
覺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來是佛。
這個大覺就言語道斷。
言語這條道路斷了。
在無可說中勉強來說:一切法皆如幻夢。
這個不但是破人我這個執,法執也破了。
(執有兩種:我執、法執。
我執。又稱人我執,就是執著人有一個實體。
又分為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又名俱生相續我執,當我們有意識的出現,就同時存在。
不用等待後天的熏習而後有,所以稱為俱生我執。
分別我執,由我見而生,又名俱生斷續我執。
因意識晚上睡覺而暫不現起,伴隨著醒後意識出現而又起來。
又名分別斷續我執,因意識 之了知分別,既是晚上睡覺就斷滅。
並非常恒相續的分別我執,又名分別斷續我執。
法執。認知在諸法中,確認有一實法或多實法常住不壞。
或確認外法能被心意思或覺知的末那識、第七意識所覺受。
是故執著這種種的心外法、心所生法。
而不能捨棄,是名法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