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無量壽經宗要

 

大本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發菩提心不僅是淨土宗單獨注重的。

任何一個大乘法門。

不管你是參禪,你是學教,尤其是密宗。

密宗之所以殊勝,所以成就快成就大。

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菩提心。

 

看經看教種種都不能離開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

也就相當於剛才六信都深信。

對於娑婆毫無留戀。

一心只願同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

 

所以小經的信願也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

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

大慈悲和大願,這樣的心才稱為菩提心。

這個在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龍樹菩薩的菩薩心論:

 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

 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

 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說三摩地於諸教中,闕而不言。

 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

 

 一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

  謂勸發一切有情。悉令安住無上菩提。

  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真言行人。  

  謂行人。即知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

 

 二勝義者。觀一切法無自性。云何無自性。

  謂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

  真言行人誠可厭患誠可棄捨。

  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

  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

  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

  萬德斯具。妙用無窮。所以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戒。

  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俱利。

 

 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

  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

  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

  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變不變易。

  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本心中分明。

  即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義。)

 

顯教也一樣稱為順事菩提心或者是順理的菩提心。

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

總之可分為兩種。

兩種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發起了菩提心了。

唐朝有個新羅僧人元曉法師在《無量壽經宗要》中說:

「無上菩提心一是順事發心,二是順理發心。」

隨事發心呢,就是咱們的四宏誓願:

「煩惱無邊誓願斷」,這就是斷德。

能把無邊煩惱一齊斬斷是斷德。

「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智德。

你能修佛這麼多法,這麼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

斷煩惱就要有智慧呀。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恩德。

對於眾生有恩。

那麼這三個合起來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證」。

 

所以真正發起四宏誓願。

也就是發起了一部分菩提心。

叫做隨事發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

密宗叫做行願菩提心。

發起這個心功德不可思議。

 

進一步呢,順理發心了。

順理發心就不好用言語來說了。

勉強來說,實際這個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覺悟的心。

菩提就是覺悟。

覺悟什麼?

覺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來是佛。

這個大覺就言語道斷。

言語這條道路斷了。

在無可說中勉強來說:一切法皆如幻夢。

這個不但是破人我這個執,法執也破了。

(執有兩種:我執、法執。

 我執。又稱人我執,就是執著人有一個實體。

 又分為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

    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又名俱生相續我執,當我們有意識的出現,就同時存在。

    不用等待後天的熏習而後有,所以稱為俱生我執。

   分別我執,由我見而生,又名俱生斷續我執。

    因意識晚上睡覺而暫不現起,伴隨著醒後意識出現而又起來。

    又名分別斷續我執,因意識 之了知分別,既是晚上睡覺就斷滅。

    並非常恒相續的分別我執,又名分別斷續我執。

   

 法執。認知在諸法中,確認有一實法或多實法常住不壞。

  或確認外法能被心意思或覺知的末那識、第七意識所覺受。

  是故執著這種種的心外法、心所生法。

  而不能捨棄,是名法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