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胎生因,分其得失者,未詳也。
今謂,若有眾生者,上中下輩,五惡五善之人也。
以疑惑心等,三句總標,不了佛智,已下別釋也。以疑惑者有通別。
如峻公解云云。
修諸功德者,通攝三輩九品行業,願生彼國者,回向願求也。
次別釋中,從不了佛智,至疑惑不信八句,釋前以疑惑心句,謂疑惑者,
何不了達佛智,乃至勝智而疑之也,然猶信等者,釋修諸功德等,二句。
上中輩善人,信福之心強,下輩惡人,信罪之心強。故云猶信罪福。
又前修諸功德中,攝名號故,重加修習善本句以顯之。不爾則下三品,
唯惡者無可回向願生善故。願生其國者,顯回向願求生極樂國也。
今釋五智義,三門分別。
一、評諸師異解。
二、明諸經異說。
三、正釋今文。
初評異解者。
淨影云:初不了佛智是總,不思等別,別中佛智淵深,餘不能測,名不思智,
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於諸法門,知之究盡,名為廣智,位分高出,
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文)
法位、元曉明總別,同淨影,別中淨影不配四智,位、曉、興等,配當四智,
是亦不同。
謂法位不思議智,為圓鏡智,不可稱智,為平等智,大乘廣智,為觀察智。
無等倫智,為成事智。
曉法師意,如次成事(不思議)觀察(不可稱)平等(大乘廣)圓鏡。(無等倫)
然憬興破總別義,五智別立,清淨法界名為佛智,四智配當,全同法位。
又義寂師,更有別義云云。(已上望西)
了惠專依《略論》(《貫思》三(四十五左)具引《略論》)今詳四智,
原是權教所明,淨土門中,無言之者,何用彼釋,此之為耶。
二、明諸經異說者。或說一智。
《華嚴》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爾。(文)。
或說二。《佛性論》等云:如理智如量智。
或說三。《大品經》云:三智一心得。謂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
或說四智,如《佛地論》等。或說為五智,《大集經》第六、說佛智、無礙智、
無上智、平等智、一切智。
或說為六智,《如來會》云:佛智、普徧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
廣大智。(文)
或說為七,如《大集賢護經》第三。(三右)
或說為十智,《力莊嚴三昧經》(廿四)如來智、自在智、不可思議、不可量智、
無等等智、不可數智、阿僧祇智、大智、佛智、名一切種智。(文)
如是諸說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