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以此於第七觀說此為「除苦惱法」。
於下下品說為「來迎五逆眾生之蓮華」也。
此一節者,與前之正覺,舉同意之經說而示。
於中有二事同出於《觀經》之佛說,
初者十三觀中之第七觀,後者九品中之下下品也。
第七觀者:說華座之觀法。
華座者:
如來所坐之寶蓮華,即《淨土論》所言之正覺華,
法藏菩薩隨順法性,發願修行,而其果智所開之相,即此華座也。
然者,此華座是心蓮華開發之相,而所座之蓮華之事坐即法,是正覺之體也。
佛心者是大慈悲,為諸苦惱之眾生作大歸依所,施攝取光明之大益者,實此華座也。
除苦惱法者:
《觀經》云: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佛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乃至,
說是語時,
無量壽佛住立空中,乃至,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
於此除苦惱法之佛說有隱顯之二意:
依顯意言者:要門華座之觀法之意。
依隱意言者:弘願之法體,住立空中之彌陀願王之意。
苦惱者:六道生死之意,雖言除生死苦惱,即言離三界令往生淨土之意。
為要門未熟之機者:華座之觀法是除苦惱法。
為弘願純熟之機者:心蓮華之體是除苦惱法。
(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正宗分,對此第七觀之除苦惱法解釋云:
『一從佛告阿難下至除苦惱法已來。正明敕聽許說。即有其三。
一明告命二人。二明敕聽令之諦受正念修行。三明佛為說華座觀法。
但能住心緣念。罪苦得除。乃至,
二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
三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四明觀音勢至以為侍者表無餘眾也。乃至,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
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阬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勉。
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極樂國土,佛即能滿眾生願,即得往生。
如來之意是要廣度眾生,所以應聲即現,而且不是端坐之相,而是立相。
這個世界,隨時隨地都有可能面臨種種的惡因,有很多的惡因不是我們能夠所能分辨的。
所以阿彌陀佛必須以立相示現,以顯立即可以攝受之意。
法然聖人《念佛法語》云:
『四十八願一一皆有念佛往生義,故善導和尚釋為『一一願言』也。
如『無三惡道願』,恐俱三惡重苦之眾生聞之,生欣慕心,
而以念佛為正因也;自餘諸願准之。
故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第十八願為生因願也。』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願願皆是除苦惱法,也就是說,願願皆為除眾生苦惱。
所以說以第十八願為主,其餘諸願都是為輔助第十八願而設。
『往生之業成就,亙於臨終平生,本願文不簡別故。』
往生之業的成就,有的在一念間相應即已成就,有的直到臨命終時才能決定。
有行者,終其一生念佛,無法成就往生之業,疑情故,應知疑惑心是大病。
疑惑心將使念佛行者無法與佛之願力相應,故知疑惑心是大害。
『第十九願者,為引導諸行之人,歸入念佛之願也。』
佛以第十九願攝取修諸善行的行者入第十八願,念佛之願。
故要入阿彌陀佛的報土,修再多的諸行還是不行,仍然無法與佛願相應。
無法與佛之願力相應,則無法進入佛願力所成就之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