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言「正覺華」者,以眾生之往生為賭物,
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之時,
成就機法一體之正覺之慈悲心,所顯現之心蓮華,言「正覺華」也。
上者略釋((60)),下者廣釋((61)-(67))。
然上者略釋通二句,下者只廣釋後句,然釋後句者前句自知分明也。
釋後句之中,又有二段((61)-(63)、(64)-(67)),
初釋正覺華,此下有三節((61)-(63)),初一節者,言正覺華是何物而出其體也。
如已在本卷屢次所辯,
「依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眾生之往生與如來之正覺,
機法一體成就之佛果上之智,即佛心言正覺華也。」
為賭物者:
賭之字博奕之意,字彙云「博」者貿易,「奕」者圍碁。
佛賭眾生之往生而取自正覺,
了音之《玄義鈔》反顯此意云:
「若不使稱念之眾生往生者願不取正覺者,
以念佛眾生之往生,換我正覺之誓也。」
者,與今鈔同意也。
(法然聖人《念佛法語》有這樣的說明:
『淨土之教文者,上自龍樹天親,下至五逆謗法,普勸凡聖善惡之人故,乖角之文多。
見勸上機之文勿卑下,見勸下機之文勿放逸。』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專為凡夫也兼顧聖者。
聖者如龍樹、天親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尤其天親菩薩著《往生論》。
開頭就說,一心歸命無量壽佛,往生西方淨土,做論勸進行者。
釋尊所說法,有專為大乘之機,有專為小乘之機,難有一法能全包各機。
只有淨土法門,凡聖、逆謗齊攝,所以經論常有乖角之文,應用心體會。
所說乖角,是指又能為大乘,又可以收小乘,凡夫惡人也收,好像有所矛盾。
之所以會感覺矛盾、讀不通,是因為我們智慧不夠,無法通達義理。
所以聖人勸我們,看到勸上機的文句,不須感到有所自卑。
看到勸下機的文詞,不要認為那樣的人都可以往生,就有貢高我慢之心。
『念佛行者,余之善根,雖一塵不具,決定往生。
然而,不發菩提心,何可往生?不持戒,何可往生?無智慧,何可往生?
妄念不止,何可往生?如是等之言者,不知此經也。』
念佛行者應知,念佛行是唯一他力,沒有任何自力之行應依靠,而且是不應依靠。
所以從無一善的惡機,肯放下一切,全心依賴阿彌陀佛也可以往生。
就是一大善人,天天為善,曾不造惡,依然須要放下一切,方能依賴彌陀。
所以說不發菩提心,不持眾戒,無智慧之人,無法止息妄念之輩,就無法往生。
此等之人是不了佛智,對於佛經不能通達,應該感到懺悔。
就算你已經是開悟的人,還有這種想法都不應該,不應該有,一句禪宗的話:
保準你老兄欠悟再,就是悟了不透,還須要再用心去更明白佛智。
我說:保準你老兄欠悟債,開悟須要大量的功德智慧。
說集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的福氣和才華於一身,一次用完。
就是集可以做七次天子的福份,和中九次狀元的才華,用於一次。
假如這些福報是自己積的,還無所謂,沒了生死,下一輩子,隨業再流轉。
但是每一個人在這世上,不可能自己一個人生活,都須要其他的人的幫助。
以白教祖師蜜樂日巴來講,他一生都在修行,離群獨居。
但是一段時間,他還是要下山到人群裡乞食,和要一些生活必須。
所以沒有了生死,那些供給你的,你將拿什麼來回報,如何回報。
所以這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的福報,要還的話就非常可怕的。
念佛行者,直接對的是阿彌陀佛,以無意義為意義,因為全憑佛力。
故自己無一絲一塵的善根也無所謂,但是知道,但是放下,聽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