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無我聲者,唐譯云:無性聲,人法無自性,空無我之義故。(此二真諦)

大慈悲聲者,唐譯次寂靜聲,明大慈大悲,此乃約果上。

宋譯云:大慈聲,大悲聲,喜捨聲,此乃約菩薩四攝,今此中,亦似約菩薩慈悲。

《略箋》云:天台曰: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

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

又云: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世間苦,分段苦,

變易苦,故云悲能拔苦。(文〉此約佛果。

波羅蜜聲者,即是六度也,波羅蜜此云到彼岸,乘此六法,從二種生死此岸,

到涅槃彼岸故,此二是菩薩聲,乃是自利利他也。

十力無為不共法聲者,唯佛果所得也。

《梵響》云:於是處非處等,如實知力也,其數有十,故云十力。

(一知是處不是處力。二知諸業力。三知諸定力。四知諸根力。五知諸欲力。

六知諸性力。七知一切道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也。

如大論二十四等。)

智力內充,於大眾中,無所恐畏,四無所畏,(一、正知一切法。二、盡漏及習。

三、說障道法。四、說盡苦道。如論二十五等。)

十力無畏,廣略異耳。十力內充,無畏外現,不二乘菩薩共有,故云十八不共法。

(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論二十六等)

諸通慧聲者,《會疏》已下具舉三乘德,通謂神通,慧謂智慧,通有六通,

慧有三智,三乘所得,各自不同,故云諸。(文)

《略箋》同之,《梵響》云:諸通慧聲,通名慧性,天然慧性,通達無礙,

故云通慧。此與無所作,不起滅,通聲聞菩薩聲也。(文)

無所作等,《會疏》無所作等,菩薩十地也,初地無所作,二地不起滅法,

越隔中間七地,故云乃至。甘露灌頂,即十地也等。(文)

闕無生忍聲釋可謂疎矣。

《略箋》無所作,不起滅、無生之三並為第八地,無所作八地已上,無功用之行,

不起滅者,八地所證之涅槃理也,無生忍,乃能證之智也,乃至者,越隔第九地,

甘露灌頂,第十地。

《有記》意無所作,乃二乘果,所作已辦故。不起滅乃菩薩所證,

不生不滅涅槃聲也。無生忍即初地。從二地至第九地略故,云乃至也。

今謂,無生無作聲者,連於前通慧而顯其德。

《維摩經云: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文)

不起滅聲,即唐譯云:無生無滅聲,即大涅槃聲,何以知然者?

如《淨名疏》一(四十九)云:若論無生者,寂滅之異名也。

《大經》云: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故文云: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是寂滅義,寂滅即是無生,何所疑也。(文)

然則菩薩所證之理也,無生忍聲者,菩薩初地無漏真智,忍可法無生理決定不謬,

境智冥合,名無生忍,故從第二地,至第九地,云乃至。第十地,名菩薩灌頂位,

十方諸佛,以智水灌菩薩頂,是名受職灌頂位也,如理趣疏上(二十三)明,

(音義)《略箋》引《華嚴》十地品可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