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另一部經談起,這部經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這部經的經題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
這部經最早翻譯於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期。
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師佛陀拔陀羅翻譯的。
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剛阿闍黎又翻譯了一次。
他譯成的經名就是《大方廣如來藏經》。
其中「大方等」與「大方廣」是一個名詞兩種翻譯。
「方等」這個詞大家應當是很熟悉的。
例如,佛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
「方」通俗的話解釋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
等到「方等」時佛就說大乘法了,並且「談偏斥小」。
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稱小乘為「焦芽敗種」,是長黑了的芽、腐敗了的種子。
因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菩薩心,故而佛就呵斥他們而反過來「讚大褒圓」,讚歎大乘、褒揚圓法。
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沒有「方等」。
所謂「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為殊勝、最為稀有、最無上的法。
「大方等」的經題就是這個含義。
至於「大方廣」呢,是一個名詞,也就是甚深廣大之法來教導眾生。
其中最殊勝稱為「大」。
我們也知道《華嚴經》的經題上面也有這三個字,所以由此可見,這部經與《華嚴經》是同宗旨的。
「如來藏」在《大乘起信論》中講的特別多!
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
「如來藏」是什麼呢?
眾生煩惱之中就包含「如來法身」的功德。
這是最不可思議的!是最難的法!
在《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就是為了大家對此有信,所以才造了這部論。
眾生的情見對此很難相信呀!
現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
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國和日本。
因為大乘法很難讓人信。
其實,在你的煩惱之中,就有「如來法身」的功德!
所謂「藏」者,是「藏(cang)」之意。
即藏在裏頭。
每個眾生的本心裏頭,都包括「如來藏」的智慧功德。
在這一部經中,佛就直接地說明瞭眾生的「如來藏」。
以種種的善巧方便為我們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們明白:
無論是《金剛經》還是《無量壽經》乃至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佛所演說的。
都是以這個「如來藏」(這部經)為根本的。
今天我們不是講解這部經,而是側要地向大家來做個彙報,做些貢獻。
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經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證過的。
當時這個法會,是為眾菩薩們說的,「大比丘眾百千人俱」。注意!
這部經沒有具體說講有幾個人參加法會,而只有《金剛經》裏講是千二百五十人。
至於參加會者有多少人?
中間有誰?
名子叫什麼?
都沒有說,只是以「大比丘」這幾個字就全概括了,這說明對於這部經,「聲聞乘」不是當機者,當機者是什麼人呢?
是「菩薩摩訶薩」。
所謂「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
這些位菩薩,眾生哪怕只要聽一聽他們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轉。
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呢?
有六十億恒河沙那麼多。
一個恒河裏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況有六十億個恒河那麼多,可見有那麼多得數不清的菩薩。
這些菩薩的功德都是極其殊勝的。
只要聽到過他們的名子,你無上道都不退轉。
其中有我們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
雖有那麼多的菩薩,但阿羅漢卻一個也沒列席!
所以我們說,今天咱們大家在一塊能聞到此經,已經不是小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