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云「如何為人演說,如如不動」。

 如如是第二個如字,是真如,是實際理體。

 說法時要如同真如而說,這正是此處「如理」兩字。

 如同真如的本體,來表達寂滅的妙諦。

 這就是「如理詮寂」。

 在了達時,自心仍是寂然不動,這是「寂詮」。

 這個「寂詮」正是本體的照用,故曰「寂詮即照」。

 這就是說,所表達的是真如的本體。

 能表達者,正當表達時,仍是寂然無動,全由本體的照用,這叫作文字般若。

 可見文字、觀照與實相般若,三者之間關係密切。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本體所顯現出來的。

 所以實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的體。

 文字般若表達的內容,就是要表達實相般若與你如何去觀照。

 觀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與實相般若。

 三般若說是三,而實際又是一體。

 雖然是一體,而又可分別為二個。

 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難思。

 文字般若不同於一般的文字。

 它是從實相般若所流現,而這個文字所告訴你的,是如何進行觀照,證入實相。

 文字般若雖然可生起觀照,而證入實相。 

但我們不可認為文字般若就是實相般若,更不可認為了達經文便已契悟實相。

 《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大乘無量壽經》說:「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法華經》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可見實相般若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

 學人也無法從意識分別中真實理解實相般若的真諦。

 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於指示門路,指示如何去觀照,如何去認識實相。

 所以一切經論,文字言語,都是作為一個指路牌。

 例如昨天我們去開會,在指路牌上寫著:「華府佛教會」,如果沒有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點。

 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

 但是,你不能認為那個指路牌所在之處就是「華府佛教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比方。

 指路牌告訴你方向,你要依著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

 佛經上說「因標指月」。

 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

 經文裏用文字告訴你。

 現在本室之內,拿燈當做月亮,我用手指著它說:「這個是月亮。」

 這就是標指一下。

 文字般若就起這樣的作用。

 昨天如果到處都沒有貼著「華府佛教會」,那我們也找不到。

 可見標很重要。

 所以不可以棄指求月。

 若不要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華盛頓很難找到佛教會。

 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

 不可以棄指,不要它。這些文字,經典,我們沒有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們更不可以「執指為月」。

 我用手一指,這個是月亮。

 你就誤認我的手是月亮。

 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

 一般人多是這樣。

 執著所看到的手,誤認為就是所願見的月了。

 這樣的話,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

 並且還生出一個極大的錯誤,以為月亮是我手這個樣子。

 所以學習般若要從文字、經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觀照。

 專精勤久,一旦相應,方能契入實相。

 僅在文字上得了一點理解,就以為是實相般若,那就錯了。

 那就永遠不能見實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