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常偷反,又音純也,又厚朴也,
朴音卜也,藥名也),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
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已上)
又有等者,是釋如實、不如實義。
一者等者,第一不信是約心弱,由心弱故,或有行時,或時不行。
又窺字訓,淳,《玉篇》云:之純是倫二切,淑也。
《廣韻》云:常倫切,清也、樸也。
依此等訓,可通不善、不淨、不直等之義歟。
註:常偷反,偷字恐非,書生誤歟,可如《廣韻》。
第二不信既云不一,由不一故,行不一準,云不相續,雜餘行故,
念彌陀心念念間斷,釋云餘念間故是也。
是故等者,
問:上舉三信更不云一,以一心文結三信義,註釋引文甚不相順,如何?
答:上舉三信雖開其心,三信相成遂非別心,以之謂之,衹是開合,
為顯其意,故結此義,引此文也。仍下私釋專成三心一心之義,
尤葉此理。殊可信受。
《讚阿彌陀佛偈》曰(曇鸞和尚造也):
諸聞阿彌陀德號,信心歡喜慶所聞,
乃暨一念至心者,迴向願生皆得往,
唯除五逆謗正法,故我頂禮願往生。(已上)
次《讚彌陀偈》,此文為讚第十八願文,故引此偈也。
光明寺《觀經義》(定善義)云:言如意者有二種:
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
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
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已上)
次所引文〈定善義〉釋,解雜想觀:阿彌陀佛神通如意,
於十方國變現自在。之文釋也。
言如等者,於如意言有二義中,後義粗標他力利益,
是顯造惡流轉凡夫開悟得脫非己所堪,偏為佛德。雖為定善觀門之說,
就所觀佛明其益也。
言五眼者,載第一卷。言六通者,《俱舍論》第二十七云:
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三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
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雖六通中第六唯聖,
然其前五異生亦得, 依總相說亦共異生。(已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