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

然報下至現是報也,遮淨影解。

就中此文,先明報應一體異名。

淨影依準金光明經三身名義,謬判彌陀,以為穢土八相應身。

金光明云:一真身佛。二應身佛。三化身佛。

淨影義章十九解云:法與報合,名真身佛。八相成佛名應身佛。此應身佛,

 隨時出現無量化佛,名化身佛。

法報真身,無迎接相,現迎接者,定是應身,

然則觀經,說彌陀佛與諸比丘來迎接者,是應身彌陀,與化佛共來。

(淨影疏曰,真身寂靜,無迎接相,今此觀經,上輩三人,

 同皆見佛應化二身而來迎接。)

此則應身兼化共來,與今文言報身兼化共來授手,其義相違,故今遮之。

然字承上,言報應二身者,報身應身二名。

(楷定記云,二身之言,且取其名。)

謂上既明彌陀佛者,淨土成佛,定是報身,非八相應,

然則報應二名,就彌陀佛解之,唯是報身一體異名,猶如眼目名異體一。

故云然報應二身者等也。

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

引報應一體異名之文證。

前翻後翻者,古來有二義。

一魏攝論為前翻,梁攝論為後翻。

 前翻列三身第二名報身,後翻列三身,第二名應身。

 言前翻報作應者,謂,前翻名報身,後翻名為應身。

 言後翻應作報者,謂後翻名應身,前翻是名報身。

 前後二翻,相望論之,豈非報應一體異名。

二梁攝論為前,隋攝論為後翻,前翻列三身,第二名應身。

 後翻列三身,第二名共用身。(報身如來名共用身,見隋譯論,文如楷引。)

 應讀文云:前者翻報作應,後者翻應作報。

 言前者翻報作應者,謂前代梁論,翻報身名應身。

 言後者翻報作應者,謂後代隋論,翻應身名報身。(共用身)

 前後二翻,相望論之,豈非報應一體異名。

問:今破淨影,其義似不盡,何者如彼金光明經,法與報合,名真身佛。

  八相現成,名應身佛,此則報應二身自異,淨影依之,分報應異,

  今偏依攝論,證一體異名,以破淨影者,豈非不盡耶。

答:淨影解雖有多失,而依今文,且出二失。

  一違同性經。經既說彌陀是淨土中成佛報身,彼準金光,

   漫判彌陀為穢土八相佛,豈非違同性經,況金光明應身,名體文義多含,

   諸師異解,天台嘉祥,共許報身,慈恩許通他受變化,

   何淨影為定量,今釋為不盡耶。

  二失別願酬因之義。謂真報身而來迎者,良由別願酬因之身,

   彼以來迎謂應身者,失此別願酬因義耳。

  此二失為本,餘過可思察。

(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沒有一處不是佛法身所在之處。

 每一眾生,或是說有情無情,都活在、處在佛法身所遍之處。

 往生之前,活在佛的照護之下,往生後一樣是活在佛的照護下。

 生活在佛的法身裡,臨命終時佛不會因為人死了就離開了,還是在。

 信佛將帶我們到極樂世界,這個信才重要,也是我們的願望。

 佛決定是會滿我們的願,一個在臨命終時,還舉棋不定,佛會不會來?

 這就很難講,法身佛就與你同在,你一定要化身佛來接你,會不會奇怪?

 長安城是唐的皇城,中央的大殿叫含元殿,你人在含元殿還問長安在那裡?

 人一直喜歡熱鬧,清清淨淨的日子說太無聊了,總要找些麻煩才過癮。

 古人稱清雅的音樂叫陽春白雪,可以怡情,可以讓人的思慮開通。

 稱糜糜之音叫夏裡巴紅,讓人想入緋緋,讓人亢奮。

 一直以來陽春白雪喜愛的人少,夏裡巴紅確是人人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