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徳文》中,有「以託弘誓」一語,其中的「以」字,不可略過不讀。
*在讀誦《嘆德文》時,有人因「以託弘誓」的「以」是不重要的連接詞,就省略不讀。
*《歎徳文》,存覺上人(1290‐1373,ぞんかく)以漢文所寫成。
存覺上人為第三代門主覺如上人(1270-1351)之子,著有《六要鈔》(註解《教行信證》)、
《諸神本懐集》、《持名鈔》、《存覚袖日記》等。
「託弘誓」是指念佛人以佛的弘誓得成就往生,當然了,假若沒有佛的弘誓,眾生無依。
而《歎德文》是存覺上人讚歎開山聖人所舒,這句話是這麼說的:
擰若下劣之匯,悔怯退以託弘誓。貴見之歸投,遐邇合掌;都鄙之化導,首尾滿足。
遂則,蓬闕赦免之恩,新加之時;滑洛歸歟之運,再生之后。迎九十有回生涯之終,
證十萬億西涅槃之果以來。星霜積兮几幾許歲,年忌月忌,本所報恩之勤無懈;
山川隔兮數百里,遠國近國,后弟參詣之儀猶煽。是皆聖人之弘通,協冥意之所致也;
寧非眾生之開悟,依根熟之令然乎。
開山聖人為眾生故,不願成為學問僧,因念佛受罪流放,被除僧格,自稱非僧非俗。
以一介凡夫,已非僧人,又不落為俗人,故以「愚禿」自稱,行腳教化於北陸。
這裡,存覺上人是這樣的道出了開山聖人的心境,「擰若下劣之匯,悔怯退以託弘誓。」
以眾惡業所匯集的下劣凡夫,若說要修功德,遙遠而不可得,非是力所能及。
後悔退怯這卑劣的人格,以這樣的人品,而得託阿彌陀佛的弘誓,為此一途別無他路。
所貴的是那自知之明,得見自己無力,唯有投歸阿彌陀佛的願海,因之合掌稱慶。
開山聖人幼年即發心,未了生死故,出家學佛,投於天台門下,精研佛教經論。
存覺上人追述說:雖凝定水,識浪頻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而一息不追,
千載長往,何貪浮生之交眾,徒疲假名之修學。須拋勢力,直希出離。
以開山聖人的智慧和毅力,求定而意識心的波動有如浪潮,妄念如烏雲覆愾不清。
要知道,凡夫人的識心,無處不能攀緣,不能或停,要嘛打瞌睡,要嘛胡思亂想。
這個胡思亂想,這個識心識轉個不停的,因為亂想所以不知道自己亂想,
雜念太多無從察覺,就在自己安定自己的心的同時,才會察知自己在胡思亂想。
開山聖人認知了這一點,知道非是自力所能,只能求佛力加被,而轉求聖觀音菩薩。
在六角堂精舍,靜坐思維,祈求聖觀音菩薩加持,而有感應,往吉水處歸入其門下。
於黑谷聖人、法然上人處,始入彌陀覺王淨土之奧秘,深入三經,研五祖之奧績。
淨土法門,祖祖相傳,從事加如來金口宣說,受記當來龍樹菩薩,破有無見往生極樂。
判難行的聖道有如行陸路苦,讚淨土門為易行門,有如水道行船,輕鬆而不累。
天親菩薩領眾,「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此願生非是自心所生,乃依修多羅,因院不清其佛力加被,故佛前發願願生。
曇鸞祖師註《往生論註》,講述往生報土之因果,顯佛誓願力,往向還相皆依佛願力。
成就即得往生,成就住正定之聚,唯獨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信心,蒙所所賜即得此為因。
道綽禪師判聖道門難行,末劫凡夫出離之道,唯有淨土一途可入,非修萬擅自力可為。
善導和尚獨明佛正意,為哀愍沉淪之眾生,註《觀經四帖疏》判定散之觀非佛本意。
為眾生故,依佛本願故,意在眾生念佛往生,如經所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時持無量壽佛名。
故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明陀佛名。
這裡的「以」,是開山聖人自認為,自己卑劣,以此卑劣的我,得託佛的弘誓願力。
當然了,開山聖人都自認卑劣,何況我等,更應以此心,全依阿彌陀佛的弘誓願力往生。
『嘆徳の文』に、「以て弘誓に託す」と申すことを、
「以て」を抜きてはよまず候ふと[云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