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如上人待在堺殿時,第六子兼譽前來找他。
這時,桌上放了幾篇御文,蓮如上人正對著前來聞法的一、兩人或五人、十人讀御文。
當晚,蓮如上人開示說:「這幾天,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如果呢,我對來訪的人讀御文──即使只有一人也好──有緣人就能獲信。」
上人又重覆道:「想到的這件事真有趣。」
兼譽贊同道:「愈來愈明白御文的重要性了。」
*堺:地名,靠近大阪。此寺院為信証院(しんしょういん)
*蓮淳兼譽(1464-1550,得年76):蓮如上人的第六個兒子。
大津顯證寺、河內久寶寺村顯證寺、伊勢國長島願證寺開基。
《御文章》是蓮如上人為了弘傳佛的本願,把淨土法門平民化,口語化,嘔心瀝血之作。
因為是對廣大的平民,而當時的民眾,所受教育不多,如果用漢文方式,大眾無法體會。
全部可以分為五帖,每一帖通數各有不同,其第一帖有十五通,從門徒弟子章開始。
第二帖有十五通,第三帖為十三通,第四帖有十五通,第五帖為二十二通。
所有的文章,以書信的方式寫成,文筆和語態,都是很通俗的用詞,很容易了解。
這種的方式,不管是當時,就是現代,也是一種非常理想又體貼的弘法方式。
所有的文章,都在淨土真宗的各道場流通,讓各地的主持,在信眾來時,讀給大家聽。
信眾如果有疑問,可以當場解釋,再有疑問,可以把問題回傳給蓮如上人,請求解答。
我們可以挑幾通,來研讀這書信的內容,就拿第一帖第一通,門徒弟子章:
有人問:當流的精神,應視門徒為我的弟子呢,或視為如來和聖人的弟子呢?
此事不知如何判斷才好。又在在處處可見,擁有小門徒的道場向其所歸屬的寺院坊主,
刻意隱瞞。有人說此亦不可,此事亦同樣令人感到困惑。懇請慈悲賜教。
權力的慾望很難避免,隨然追求捨的佛教教義,在權力的面前,還是臣服不放的。
所以開山聖人就直接了當地指出,「親鸞無一弟子。」就是「死盡偷心」不留後路。
蓮如上人秉持著開山聖人的教義,一凱始就搬出開山聖人的話:
答曰:此問題非常重要,謹說出如下留在耳底之教誨,請聽我道來。
故聖人開示過:親鸞弟子一人也無!
其故,說如來的教法給十方眾生聽時,只不過是如來的御代官耳。
絕非親鸞在弘傳珍法,僅是自己信如來的教法,同時亦教人聞信而已。
此外,有何能耐教人什麼,稱人為弟子呢?
因此,彼此應互為同行也。由此,聖人講御同朋或御同行。
要誠惶誠恐阿!十方眾生都是我們的同朋阿!不可以有高人一等的心態阿!
今天有機緣,可以開口跟大家參研淨土法門,這是大家的因緣成熟,代佛來講個法。
是和大家有緣,佛的願力所使然,並非是我的能力,這一點必須要認知,不可以自高。
把佛的本願,境我的口說出來,應當是我本人的因緣成熟,也願有緣人的以蒙受佛恩。
蓮如上人、堺の御坊に御座の時、兼誉御まゐり候ふ。
御堂において卓のうへに御文をおかせられて、一人二人 [乃至]
五人十人、まゐられ候ふ人々に対し、御文をよませられ候ふ。
その夜、蓮如上人御物語りの時仰せられ候ふ。
このあひだ面白きことを思ひいだして候ふ。
つねに御文を一人なりとも来 らん人にもよませてきかせば、
有縁の人は信をとるべし。このあひだ面白きことを思案しいだしたると、
くれぐれ仰せられ候ふ。さて御文肝要の御ことと、
いよいよしられ候ふとのことと仰せられ候ふな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