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對蓮如上人說:「但願我學習佛法,能像學習世間事那樣的入心。」
蓮如上人回答他說:「將佛法拿來和世間事相提並論,太輕率了。應單純的出自法喜。」
另外有一個人說:「每一天、每一天地嗜佛法,但如果想到要一輩子都這樣,
就覺得麻煩了。」
蓮如上人回答說:「如果覺得麻煩,那表示聞法聞得還不夠。
不管生命有多長,對佛法的歡喜都不會生厭。」
一個人,在這世上要能夠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有資源,對一般人來說,要有生存本事。
學習一些世間法,也就是學習謀生的技能,這是人求生的本質,是嚴苛而又冷酷的。
但是世間法只能保今生的滿足,而且不一定,所以還是要思考,那未來的後世又將如何!
在沒有了生脫死的情況下,人的生活是嚴重的受著業、業力所束縛的,這是不能否認的。
釋尊悲愍眾生,教導眾生解脫之道,有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萬行直致般若波羅蜜。
以三無漏學為基礎,先戒其心,置心一處,以得定力,由定故生智慧,觀所修之行。
觀人生之苦本,乃因集眾業故,解脫之在道,依修道成就滅苦,故是苦集滅道。
這是自力行,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歸依自燈明,是一種自我信賴的修持方式。
人生苦短,抵過了各種的魔障,死魔是無人可擋的,如果堅定的修行意志不夠,
那麼走完了今生,在死亡的摧殘,又有隔陰之迷,下一世還能不能修行未知之數。
所以這種的修行方式,要成就解脫之道,仍然是不可求,更不說沒了佛力的加持。
佛法講四聖諦,是為了解救那永遠不斷的犯惡行,不知道因果定律、業的法則。
眾生的苦,因為集了眾惡業,是一個惡業的集合體,成就了眾多的苦於一身。
這惡因所集而成就了惡苦果,集惡因成惡果,滅苦果之道,修道為因滅苦為果。
終究這種修行求出離的方式,只能看似有成,其實如空花幻月,沒有實質的利益。
阿彌陀佛有大威神力,慈悲憐愍眾生,發大誓願,誓度一切苦眾生,離苦得樂。
法然上人明佛本意,開山創建淨土宗,以念佛為本,以期成就往生,解脫生死。
雖說行淨土,但是一就有直持名號的自力糟粕,《安心決定超》這樣說的:
自力念佛之人者,將佛去除置於西方,以我自身為白白之凡夫。
有時亦想佛之他力而稱名號,故佛與眾生疏遠。道心稍起之時往生亦覺近,
念佛之心亦倦,道心亦冷之時,往生亦極不定矣。
於凡夫之心,,發道心亦稀故,常為往生不定之身,待至臨終無決定心故,
口雖時時稱名號,實難可靠之往生也。
雖說已入佛的願力中,但是偷心仍在,還是用自力來行佛的願行,此往生不定也。
愾山聖人洞察此禍害,強調「信心為本」,以去除上殘存的自力心行,全仗佛的願力。
我們從開山聖人讀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可以理解開山聖人對真宗的詮釋:
經言:諸有眾生,聞期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賜)迴向,願生彼國,…
這裡的迴向,是佛的願力成就的往生信心的迴施,也是《往生論註》的解讀: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是佛把往生的信心迴施給念佛(佛念)的佛子,念佛行者依憑此佛所賜信心而往生。
所以當一念往生之心生起時,應深信知,我忘生已成,往已成就即得往生。
所以當此之後,沒有機緣念佛,仍應深信我往生已成就,如是則安心決定。
沒有這等的信心,蓮如上人說,「聞法聞不過」,仍需再懺悔而再更聞法。
今生のことを心に入るるほど、仏法を心腹に入れたきことにて候ふと、人申し候へば、
世間に対様して申すことは大様なり。ただ仏法をふかくよろこぶべしと[云々]。
またいはく、一日一日に仏法はたしなみ候ふべし。
一期とおもへば大儀なりと、人申され候ふ。またいはく、大儀なると思ふは不足なり。
人として命はいかほどもながく候ひても、あかずよろこぶべきことなりと[云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