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如上人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陽光將濕衣服從外到裡曬乾一樣。
信心的決定,是由他力所作用成就。阿彌陀佛將我們的罪業上的障礙,完全消除。」
慈愍和尚依《般舟三昧經》所做的讚,其中有一段,和蓮如上人所說有類似,說:
借問今生多罪障,如何淨土肯相容;報導稱名罪消滅,喻若明燈入闇中。
借問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闇中明;報導除疑多念佛,彌陀決定自親近。
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如此的殊勝,慈愍和尚提問說今生多罪障,講的是看得到的。
實際的情況,可以說更糟,如經說:「閻弗提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罪。」
不要說行住坐臥,就是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惡,也就是都是業力在操作,我們是無力的。
真正的人生,我們的「一飲一酌莫非前定」,是業力在左右我們的一生,就是這樣。
我們應當清楚這一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有所作為,才能知道有所取捨。
佛說:「無知所造成的罪,比明知故犯更嚴重。」這點我們必須認知,因為我們都無知。
在業力的操作下,我們在這世上享福或是受罪,去作一切的業,也是說造一切罪。
明知者,就是清楚這一切都是業力所使,所以要造罪惡,也會想方設法減免造惡。
無知者,認為自己有勢力有權力,一切都是我在主控,所以就會任意去做,不計後果。
兩個做同一件事,不可以不做,明知者因為知道是惡,就會想辦法,讓惡業減輕。
而無知者,因為認為自己就是主,可以任做非為,所以本來是要犯一,就會更加大。
能認清自己的無力,才會知道取捨,才會對自己還在流轉於五道,自知大慚愧。
慚愧自己的無知,無知於不知道自己無力,更重要的是,無知於不明白佛願力的救度。
佛願力的救度有多廣大和強大,就是蓮如上人在這一段所說的:
「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陽光將濕衣服從外到裡曬乾一樣。
信心的決定,是由他力所作用成就。阿彌陀佛將我們的罪業上的障礙,完全消除。」
濕的衣服有如眾生一身的罪業,附在身上,雖然不是身體,但是你身體可以感受到。
你可能會因為濕而難受,也可能因為濕的衣服,使你身體失溫,因而著涼生病。
佛光明除眾生的罪業,如同陽光照身體,把濕的衣服從外到裡,把衣服曬乾。
信心決定,並不是你做了多大的修行,而是佛的願力攝受不捨故,我的罪業因而消除。
是佛願力使然,並非是自己所能,能夠明白這一點,才有救,《歎異鈔》第五段就說:
親鸞為父母未曾念佛一遍,以一切有情,皆世世生生之父母兄弟故,…
若我自行之善,始可以念佛迴向而救父母,然念佛非我自行之善故,須拋去妄計,
速證佛果,雖在六道四生之間,沉溺何種業苦,以神通方便,始得度有緣。云云
很清楚的說明,親鸞聖人終生念佛不輟,但是這念佛不是可以用來救度父母恩的。
不要說,每一眾生都是在輪迴中,都是因為業緣所感,今生是兄弟,來生可能是父母。
唐代的寒山禪師,看到一家人在辦婚宴,又是殺羊的,親朋好友都在,就笑說:
六道輪迴苦,孫兒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
念佛,我們所念的佛名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用來救度我們,不是我們力所及。
必須拋棄這種的妄念,這種的計度,才能蒙佛所救度,即得往生,往生後即得速證佛果。
到那個時候,披佛的誓願鎧甲,往十方世界,救度與自己有緣的眾生,就有機緣。
縱使到時候,入了六道,受四生之業,也受諸苦難,但仍能仗佛神通,度脫有緣眾生。
我們就是要這樣的信知,佛的願力常在,只要我們肯放下,不要成作頑石不受雨潤。
蓮如上人仰せられ候ふ。弥陀の光明は、たとへばぬれたる物をほすに、
うへよりひて、したまでひるごとくなることなり。これは日の力なり。
決定の心おこるは、これすなはち他力の御所作なり。
罪障はことごとく弥陀の御消しあることなるよし仰せられ候ふと[云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