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鸞聖人對佛的攝取不捨,有非常貼切的解釋,《正信念佛偈》說:

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凡聖逆謗齊回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被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

不管你是凡夫或是聖流,能夠發起一念,那怕是僅僅的一念,喜愛嚮往往生之心,

這喜愛嚮往往生之心一起,即蒙佛的攝取不捨,即已成就往生,就是說即得往生。

一個煩惱具足的凡夫人,即刻是不退轉於佛道的淨土往生者,

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成佛,故說得涅槃,一個煩惱具足者。

雖然是一個七情六欲具足的凡夫,仍然能夠蒙佛的攝取不捨,而得往生就這樣的成佛。。

猶如日光照破雲層,雲層下本來的黑暗,因為日光的照射,也一樣光明。

獲得阿彌陀佛光明攝受的念佛行者,縱使是煩惱具足的凡夫,

還是能夠橫超出五惡趣,這是第一願的願力部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行者不一定要一直留在極樂淨土。

行者可以依其願力,到十方世界度眾生,或是去了自己的業緣。

但是這時候的行者,不再是無力的凡夫,表面上、示現上可能是無力。

雖然到該國土,示現如同他們,當下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極樂世界再來人。

但是這時候的行者,不會為業所困,再次墮落,或因此而入三惡道,再次輪轉五趣。

行者或因酬願,或因悲願救度自己的累生父母等而來投生。

但是此次是不一樣的能力,經上願文說,披弘誓鎧。

披著阿彌陀佛的大願所成就的鎧甲,保護著行者,呵護著行者。

下生後也是示現有七情六欲,也有妻妾兒女等,而且臨命終時的一切,

妻兒的牽扯,愛欲情仇,難分難捨,都會現前,也有無法斷離的念頭等等。

但是因為佛願力故,仍然得以斷離,佛還是能使行者回歸極樂,

不會因為那一世的業因緣故而墮落,佛還是馬上接引往生極樂,這是第二願。

佛何故起這樣的願,是為了攝護往生極樂之眾生,沒有死的怖畏。

第一願是願自己的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但是如果又生他國,

所以要再發願,不更三惡道,更為了卻保往生後之行者,更立第十五願。

第十五願是願往生後的人天等長壽,以除壽終後的畏懼。

佛願更欲周圓,於聽聞生極樂世界者不更惡趣,怕又疑利他不周故,

佛更發第二十二願,度脫一切等,如此則願願相助,則能一切滿足,無缺少者。

或問往生者因疑佛智故,生於華胎中,長時間無法見佛,無法學一切菩薩法式。

欲知此諸行者能否隨意往生他方,酬業或酬願到各方往生。

經上並無明文,記載在蓮華胎中者,可以隨意往生他方,為酬願故等。

為了免除此疑慮,我們應該更深信佛願,不要到頭來被關在華胎中,不能馬上成就救度。

依常理,到了極樂世界,總要先見佛聞法,再稟報佛自己的心願,自己想留或想去度眾。

佛一定會滿足行者的心願,故承佛願力故,得隨意往生。

可是這先決條件是要能見佛,見了佛後才能稟告佛自己的心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