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漢譯第二願我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有來生我國者,從我國去,不復更地獄、餓鬼、

禽獸蠕動;有生其中者,我不作佛。

吳譯第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到他方佛國土,皆令不更泥犁、禽獸、

薜荔,皆令得佛道。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唐譯 第二願:若我成佛,國中眾生有墮三惡趣者,我終不取正道。

宋譯 沒有此願

《悲華經》願文說:『一切眾生命終之後,令不墮於三惡道中。』

《大悲芬陀利經》第二願說:『願令其中有命終者不墮惡趣。』

首先此願之得名:

淨影名,命終不向他國受苦。

義寂稱,命終不更惡趣。(慧心、靜照、真源、澄憲同之。)

法位、玄一云,無惡趣。

憬興言,無壞苦願。智光言,有情命終展轉增上願。(御廟同之)

法然上人稱為今名,不更惡趣願。

前一願是極樂國土中沒有三惡道,這一願是已往生後,命終生十方世界不入惡趣。

佛願不只是往生後的保護,到西方極樂世界後,再到十方諸佛土,也要加以保護。

眾生從凡夫而成就往生,是如何的過程,在《佛說阿彌陀經》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就是發了願,真心的,就成了,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成就文更說:

『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是淨土的基本概念,也就是佛的願力所及,我們眾生、機方的心態領納。

往生這個概念是淨土經典上的一個重要的信念,跟今生的死沒有很大的關連。

這完全是阿彌陀佛救度的成就,是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表徵。

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如《無量壽經》說的:『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

也如《阿彌陀經》說: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

知道佛的救度,起往生的信心,知道我絕對能蒙佛的救度,就在當下,

如《阿彌陀經》說,已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若已生,當下已成就了往生。

所以這往生,而且是即得往生,不是當下即死亡,是人還活生生的在這世上。

假如這裡的即得往生和已發願、已生,是說馬上死的意義,那是會有很多人不接受的。

以一位信心行者,這即得往生的「往生」表示是馬上死,佛馬上接引到極樂世界,

信心行者應該還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是要能放下對娑婆世界的執著的人。

這種人是少之又少,佛會說人中分陀利華,那即得往生變成了想自殺的人的途徑。

這是對佛的慈悲非常的大不敬,也是謗法,誹謗正法,所以在這裡要非常小心。

即得往生,或說往生,是念佛的信心行者的榮耀,因為已蒙佛之攝受,

雖然身是煩惱的凡夫人,但是已蒙佛的攝取不捨,已是極樂世界的眾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