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釋立空之由自在其二釋。
初約使立即生,次約急救苦機。即生急救共弘願益。
序題門云,安樂能人,顯彰別意弘願者是。
當來立像為本尊者,以其顯彰弘願故也。
了音鈔云,立座像中立為正覺本意,以來迎苦機故。
期來迎徒者,特宜安立像。
(佛像安座者有定之相,立像有動之相,為救眾生故,隨時要行動,故以立為正意。
迴心,最主要是迴這個念娑婆的心,改為欣募極樂的心,眾生起此心,佛即知之。
眾生起往生想,佛光即攝取不捨,即得往生,即住不退轉,已是極樂世界眾生。
但是,眾生不如此想,只是想修個甚麼,成就個甚麼,就是這顆心,不安分、攀緣。
經上說:眾生心處處能緣,唯不能緣於般若之上。
如太末蟲處處能緣,唯不能緣於火炬之上。
眾生就是攀緣心,這裡要一點,那裡貪一些,就是在般若上不能入。
當知,入了般若,就不是凡夫眾生,是聖者,有了智慧就成就了。
太末蟲,太末就是極微細,現在稱為細菌等微生物,處處可依附,但是唯火不能。
火代表著智慧,有了智慧,就成就了,沒有智慧,才會這裡要,那裡偷的。
古德說「死盡偷心」,就是死心塌地的信入,信自己是生死凡夫,無緣出離。
信唯阿彌陀佛能救,全依阿彌陀佛,這樣的話,才能有救,才能蒙佛攝受。應知!)
今科是其初,文義如傍註。
來應大悲
此有三義。
一應釋迦許說大悲。二自應其本願大悲。三應眾生佛性大悲。
《涅槃經》云:眾生佛性名為大悲。
佛大悲能應眾生大悲性。(如玄義言,注法雨於大悲,此乃同氣相求之謂。)
(釋尊出世本懷,就是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此真實之利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本願。
今是說阿彌陀佛本願,故阿彌陀佛應聲即來,示證誠願不虛,眾生往生必定。
眾生得往生,全因佛願力,如無佛願力,縱使眾生念佛至一心,仍是無望。
有人說要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因為阿彌陀經是這麼說的,但是經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裡說得很明白,此等行人,要等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語諸聖眾來迎。
這裡提到一心不亂,我們知道阿彌陀經是羅什大師所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
這其間經過多次戰亂,以及三武滅佛,佛經有很多流失或是散亂、散失。
如淨土宗最重要的幾部著作,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祖師的《安樂集》,
善導大師的所有著作,如《觀經四帖疏》、《往生禮讚》等等,都流失。
這些著作要到清末民初才經由日本流回漢地,才把阿彌陀佛的本願顯出。
古時候,為了怕經書流失,會把經刻在石板上,藏起來,以便保存更完整。
在襄陽出土的六朝時所刻的石經上,在一心不亂後面有二十一字,如下:
『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些話就跟觀經一致,稱名滅罪,多善根福德因緣,乃是供養阿彌陀佛故。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唐譯無量壽經,有這樣的一段經文: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
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彌陀佛的本願,往生的法寶,不聽聞、不能聽聞,就是信不及,是大罪。
佛說此等大菩薩,能生佛法廣大異門,還是要退轉,還是不能成就佛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宋譯無量壽經,是這麼說: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是故汝等聞斯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而這能聽聞,是因為往昔修的,就是襄陽石經上,多善根福德因緣。
不能聞,不是說沒見過,沒有聽過,只是見而不知,聞而不識。
要多加努力,要信入,縱使不信,結個緣,也是結來生的往昔之緣,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