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們從過去的歷史中得到教訓,年長的一代寫下過去所發生的事情。

用嘴巴講出來的話,很快就會消失,如果寫下來,就能留到後世。

佛在是時講法四十九年,當時沒有任何的文字的紀錄,只是各自聽聞,各自理解。

在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認為有必要將佛所說的法,做一整理,故集五百大阿羅漢,

於七葉窟集結佛語,尊者阿難講誦其聽自釋尊之法,讓在座的諸大阿羅漢等認證無誤。

於聽誦之佛經語無誤後,請諸大阿羅漢背誦記憶,以便傳誦後代,此為第一代集結經。

第一代的集結佛經,只是由各大阿羅漢背誦記憶,沒有任何的文字留存。

直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認為有必要使佛經成為文字化,讓後代可以有正確的經文。

所以集結了當時的所有的持經教的長者,從新傳誦整理,把佛經文字化,是第三次集結。

南傳佛教也以此次的集結經典為依據,作為他們修持及戒律的依據。

有一則傳說,是講述尊者阿難所碰到的事情。

阿難尊者有一天碰到一位沙彌在路上念一段偈,這段偈語是這樣說的: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尊者阿難一聽,發現這內容有很大的落差,並且意義全失,所以告訴沙彌說:

這偈語應當是這樣的,「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

這沙彌聽了阿難尊者的解說,就回去告訴他的老師,尊者的話,老師就回說:

不要隨便聽信那老朽的阿難,他已經老了,記性不好了,也不懂甚麼佛法了。

下次尊者阿難又遇到了那沙彌,他還是照原來的偈語念誦。

這段故事所講的,光憑記憶,可能會有所遺落,或是記憶的錯誤,也可能就消失。

就有一位將軍,他想要印證,想了解不靠文字記載,光用口耳傳遞信息,會是如何。

所以召集了大批人馬,分成好幾行,把一段話說給第一行的人聽,叫他們各自傳下去。

到了最後,把每個人所聽的,叫他們各自講出來,每一個人講的都不大一樣。

人的能力有限,看東西,太遠的看不清,太近的有不見得看得清楚,記憶更是如此。

把要講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樣不只是自己可以清楚知道,也能讓他人及後人知道。

記下來的話,有一個好處,自己可以回頭去看,可以做為溫故知新,還可以檢討自己。

佛所賜的信心,無疑無慮,但是是否如此,看看己的想法、說法,這是很好的方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