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的三輩九品,除了上上、上中兩品,往生後馬上可以見佛,
其餘各品都無法馬上見佛,上下品往生時坐蓮華上,坐已華合,即得往生。
往生後,一日一夜華乃開,七日後見佛,經上說:
『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
這時的往生者,雖然見了佛,還是無法了解佛之功德利益等,
還得過了三七二十一日後始的明了極樂世界及佛之功德。
中上以下的往生者,在花胞中待的時間更長,有的還以劫來計算。
疑佛智的人,往生後就住在蓮華胎裡,無法見佛,不知道菩薩法式。
所以想要馬上到十方世界受生,恐怕會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
依二十二願,往生者必至滅度,但依其願力可以到十方世界度生。
依往生者的心願,應當能如願,但是本文討論的是要報土往生。
要除往生者的疑,這樣當下即往生,到極樂世界後,自然隨意往生。
斷疑生信是金剛經的精神,淨土教他力法門更是要斷疑,生信佛願的心。
我們依淨土教,行淨土行,對佛的信一定要把握住,不可以生疑。
疑是大害,菩薩因為疑佛智都會得大害,何況是我們凡夫。
往生的目的不是要逃避,不是僅僅怕六道輪迴的苦這麼簡單。
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大乘,乘是車乘,就是大車子,可以載多些人。
就是要救度眾生的法門,往生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有能力去救度眾生。
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連救自己,保護自己都有困難,要先訓練好自己。
所以我們要先往生極樂世界,佛有願力要救度眾生,有願力保護往生者去救度眾生。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就是要使自己具備救眾生的能力。
所以佛要先發願,讓往生者都能完全的受到保護,都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讓往生後的行者,能承續佛的願力,最起碼能替佛弘法,到十方救眾生。
先從自己的累世父母,累世的冤親債主著手,因為與這些的眾生緣深,容易接近。
度眾生要先跟眾生結緣,不管是善緣或是惡緣,有了緣後就容易親近。
所以比較容易救度,也是各行者自己容易去做的。
一方面了了緣,又可以救度自己的有緣人,助佛就是濟度自己。
第二願成就文,成就文包括第二願和第五願。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
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漢譯、吳譯、唐譯和宋譯都沒有。
此願文宜屬菩薩之功德,因為上之成就文所示,更不惡趣之願。
法然上人在《選擇本願念佛集》說:
於彼諸佛土中,或有縱雖國中無三惡道,其國人天壽終之後,
從其國去復更三惡趣之土,或有不更惡道之土,即選捨其更惡道麁惡國土,
取其不更惡趣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法藏菩薩選取十方世界的善妙國土,不更惡道之好,捨會再入惡道之粗。
這是本願文所以成立,是乃因為選擇,選取、選捨之功用成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