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攝益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之機」者:
《一念多念證文》云:
「獲真實之信心者,即被無礙光佛之心中攝取不捨。」
《唯信鈔文意》云:
「信如來之本願者,被如來攝取之光明,攝取不捨。」
都承此等之祖意而言,是救度信托者之意。
又「蒙遍照之光明薰育而信心歡喜」者:
於《末燈鈔》云:
「言真實信心之決定,言金剛之信心決定者,為攝取不捨故言也。」
又云:
「往生之心成無疑者,窺為被攝取不捨故也。」
此等之祖意,是述欲救度故,成為信托之意也。
從法談,與從機示,說者有左右,法體則無差別,即是機法一體,
而「能照之攝取」,與「所照之信心」,全是不二,
此是「念佛眾生(信心、所照)、攝取不捨(攝益、能照)」之意也。
此旨趣正是本願之義。
三信十念者是「念佛眾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者是「攝取不捨」也。
故當體是六字之名義也,此名義正來現於眾生之上言,能照所照不二一體也。
然言酬於第十二願光明無量之願者,五願開示門之所明者也。
從第十八願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趣別開者,是第十二第十三之兩願,
該攝者歸第十八之一願,故毫無相違也。
(法然聖人的文鈔中《念佛法語》云:
『阿彌陀佛之淨土者,是念佛往生之淨土也,自然具足三心。
若高誇三心,乃可怕之無道心人所言也。』
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第十八願為中心,所成就的本願。
眾生應知,稱名必定蒙佛之攝取不捨,必定得以往生極樂。
此是佛之願力所成就,只有眾生辜負佛,決無佛辜負眾生之事。
阿彌陀佛所成就的西方淨土,必須以稱名為正行,故稱名決定往生。
因願稱至心、信樂、願生,而佛號亦具此三心,以佛所賜必能成佛所願。
如果說強調必須要再去修至心、信樂、願生等三心,恐怕是不明白佛意。
不明白佛意,就是不了解佛願,則是無道心者,不應聽他們的言論。
『彌陀本願乃為救度極惡最下之惡人,為救度愚癡淺識之諸機,
故以「上盡一形,念念不捨」為正意。
不可立無行之一念義而捨棄念佛。』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要救度無力於聖道門的下機,只要稱名即蒙救度。
試問,戒、定、慧三學無力,苦、集、滅、道四聖諦無著力點。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做不好行不來。
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只要你記住,自己的無力,這是自己的無奈。
佛為了彌補我等的這些無奈,用他的願力完成對我等的救度。
這是我們要終身記在心裡的,佛的救度,我已蒙佛的救度,時刻不忘。
這樣的恩我們不能忘記,盡形壽,念念不捨,形於口業稱 南無阿彌陀佛。
這樣的上盡一形,下至一念,念念不捨,是感佛恩也好,救度已成也行。
『任憑佛說而念佛者,乘佛本願必得往生。
此外若另有所知,則失往生矣!』
我如布偶,佛就是操縱者,隨順佛意,聽佛安排,佛叫行則行,止則止。
如此而形於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則即得往生之果報,與佛願相應故。
『淨土宗之心要者,在于「不論是誰,但念佛皆往生。」
雖然世間無類之惡人,若念 南無阿彌陀佛者,乃至一念亦得往生也。
此外若另有所知,則失往生矣!』
不揀聰明與才智,不因善人及能行,但念 南無阿彌陀佛,都得往生。
故惡人雖行惡多時,但知其惡無法出離生死,但念 南無阿彌陀佛則可。
依佛願故,與佛願力不相違故,佛不捨眾生故,都得度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