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看似在眼前,卻遠在天邊。」
所謂「灯台下暗」(とうだい もと くらし),常常聽聞佛法的人,
受了很多佛恩卻習以為常,所以容易疏忽法義。
反之,在遠地的人,渴望聞法,求法認真。一心想求安心的人,能認真聞法。
相傳孔夫子在世時,有很多的門人,史上說三千,是位聞名於外的學者。
但是只是名聲在外,他出生的故鄉,卻沒有人知道,他們出了一位名人。
台灣有一句俗語叫「近廟欺神」,就是說在住家附近的廟宇,別人都說很靈,
但是附近的人都沒有感覺,都要千辛萬苦的,繞了一大圈,到遠方去拜拜求福。
很多人有這一種的毛病,總是認為別人的東西好,那種自己家裡隨手可得的不值錢。
是應該這樣嗎?佛家說「從門入者非家珍」,就是說從外面進入的,並非是這家的珍寶。
那珍寶在那裡?「家珍自足」,每個人家裡最珍貴的,都是來自自己家裡,不用外求。
這裡所說的從門入者,所指的門,不全說是那家裡房子的門,更是講六根門頭。
就是講每個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看得聽的聞的藏的摸的感覺的都是。
這在自力門中,就如同禪宗六祖慧能禪師開悟時所說的偈子:
何其自性本自清境,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跟釋尊成佛所講的一樣: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本來每一位眾生都具有成佛的本質、本性,但就是妄想執著,所以不能證得。
是證得不是修得,但是這妄想執著要去除,說是去一些少一些,但卻是去一添兩。
說「修得有功,證得方顯。」修的目的是在證,但在修的過程中,有些境界很美好,
那更會去想保有,這樣的話,就如了魔境,這是《首楞嚴經》的解釋,不可做聖解。
這本自具足,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動不搖,能生萬法的自性,又將如何成就。
就修禪專致於一念不生,或者參話頭,就是要減少一些執著,去一些,來達到證。
這去除的念生成,這也是意識心,落在意識中,變成妄想除不除不掉,又多了一個去除。
就是這樣麻煩,更麻煩的是,都空了入於空,更是危險,佛家就不強調於無。
所謂「寧可執有如須彌,不能執無如芥子,執有尚可救,執無諸佛救不得。」
當初五祖要傳法,叫諸弟子寫出他們的心得,呈上來,明心者得衣法。
北宗六祖神秀,所寫的偈子就是慢慢地去除,南宗慧能的偈子就是落了空,
平常人依止會有大麻煩,所以五祖要人依照神秀,要把慧能的偈擦掉,這是正知見。
六祖慧能只是講經過,講歷史,並沒有說那是對的,也說了前面的偈是他開悟所說的。
但是後人就是拿來比較,認為他的高明,不認知五祖要把他擦掉的真意,太難了阿!
釋尊知道,沒有佛的加持力,眾生要出三界得解脫,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說淨土一法。
依止阿彌陀佛的願力,把那妄想執著的我,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叫醒那深睡不醒的我。
經上說,十萬億佛土外的極樂淨土,那不只是遠在天邊,但是佛的願力就在我們身上,
這更不只是近在眼前,這是「家珍具足」,佛心就在我心中,不離不棄的,攝取不捨。
那去除妄想,看似就隨心所能,自己任何時候都可以去做,但是又如何,越除越多。
放下!活在佛恩普被的我們,不要認為那是應當的,那是那麼輕易不重要的,應珍惜。
放下追求那沒有目的,不可能成就的虛妄,認真去感受佛的恩,讓佛來度脫我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