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家別顯二願,遂示幽致,故《行卷》引《禮讚》若我成佛等文。
又《信卷》引至心信樂願,一個十八願各引兩軸,妙哉宗致!
他家皆立信後行,故偏教口稱,今家獨立行後信,故本於信心云云。
《海渧記》破云:《義記》引彌陀名號稱之《和讚》而先行後信之證,
且以幼年以來悠悠泛爾稱名為此願大行,而成《行卷》稱無礙光如來之義者,
未必然也。今此願名號乃行者所歸法體,而佛邊大行也,得之機邊者,
唯是第十八願至心信樂之人而已,除此機外,無有相應此大行者。
是以自力稱名行人乃第廿願機,而終日稱名無相應十七願行體,不能入報土矣。
況悠悠泛爾稱名何由得相應第十七願行體也!不相應行何得名大行也!
彼泛爾稱名是屬機邊能行,能行不相應所行,豈名乎!
然則以稱彌陀名號讚為幼年已來悠悠稱名,而合之《行卷》大行者,
則稱無礙光如來名之義者可謂非也。本書篇次先行後信者,
約所行、能信之次序而已。然《義記》以稱彌陀名號之句為先行之義,
則是以能行混所行。此難如何得會?
若言《行卷》曰大行者稱如來名,故所行即能行也者,以自力混他力之失。
何者?其所行即能行者,第十八願機之所稱,全第十七願大行,(彌陀回向他力)
而為十八願機稱名,故所謂如實修行相應是也。
如此,則能行亦全得大行德故,真實信心稱名可謂大行矣。
幼年已來所稱悠悠自力稱名,豈可為所行即能行而大行哉!
甚以為不可,豈非自力混他力之失哉!云云。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初得名者,義寂名攝取至心欲生願,(取下品十念)憬興云攝上品願,
智光名諸緣信樂十念願,良源名聞名信樂定生願,真源名十念往生願,
靜照名念佛往生願。
黑谷依善導,用念佛往生願名,對諸師十念往生之願名。
諸師意大同智光、真源義,故黑谷集云:諸師之釋,別云十念往生願,
善導獨總云念佛往生願,諸師別云十念往生願者,其意即不周也。
所以然者,上捨一形,下捨一念。故善導總言念佛往生願者,其意即周也。
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思義云:善導釋者出《般舟讚》云云。
此釋不然。有云:集引三文中,引《禮讚》若我成佛等文釋本願。由此言之,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取意文也。何者?言眾生稱念,而不言十念或十聲,
故念佛往生也。今謂:未必然。《禮讚》又云: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文)正此文意也。)
若依今家,《信卷》云: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斯大願名選擇本願,
(選捨諸行,選擇念佛為往生本願故)亦名本願三心之願,
(簡別《觀經》顯說三心故)復名至心信樂之願,(直出願文,示正因義)
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依成就文)
此五名中,初二名據黑谷舊,故言即是名也,後三名今家自稱,云亦復、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