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蓮如上人說:「在佛法上,粗枝大葉是不好的;在世俗上,吹毛求疵是不好的。

在佛法上,用心要微細,謹慎再謹慎。」

這裡所說的「佛法上」,專指阿彌陀佛的信心,尤其是如何獲信,能夠信心成就得往生。

這「佛法上」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要很仔細去檢視,《無量壽經》對此說明: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這裡所講的,還是幸運的,還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攝受,還能往生極樂,只是住在胎宮。

但是明明佛願,往生者皆當住於不退轉,皆當住一生補處,如願文(22願)所說: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乃至,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我們都應當相信,法藏菩薩所發的願,願願皆已成就,所以才依誓願成佛,號阿彌陀佛。

所以往生者當必至一生補處,不能因為有往生者,住於胎宮,不見佛,不聞經法,

也無法得見菩薩聲聞眾,就認為一生補處願不成就,因為有往生者,無法如願。

因為疑佛智,這些往生者,他們在極樂淨土,處於胎宮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等。

這不是佛的問題,是往生者本身知見程度的問題,這在《華嚴經》上也可以印證到。

釋尊講《華嚴經》,諸大菩薩演說各自成就的經歷,現大神通,表現菩薩各皆為之通。

在場諸大阿羅漢,雖然得幸親臨見聞,但所處之境,「如聾如盲」,眼不能見耳不能聞。

因為法太高深,就是帶著他,親自一筆一畫的帶,他們也是無法知見,不是佛方不慈悲。

菩薩的境界,地地有別,所謂的「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處」,是知見不足。

這知見問題,就要看自己了,雖然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佛神通,但是緣呢?

佛說:「我度盡一切眾生而入滅度。」這一切眾生,是與佛有緣的眾生,要知道。

佛在世時,舍衛城的城東老母,和佛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不想見佛,佛用盡各種方法,

都沒有辦法讓她見佛,不要說對他說法度脫,因為沒有因緣,所以沒辦法度化她就是緣。

華嚴的境界,就是極樂的境界,與其辛辛苦苦,要在聖道上精進,在沒有佛加持力下,

想要有所成就,簡直是不可能,更有甚者,會在此三界,沉淪流轉於五道之中不可止。

我們在這世上輪迴,我們一定要有出離的心,用心去找尋出離的方法,要全心不能大意。

任何生活的細節,大家都認為重要的,應當抱著只要得過就行,不用斤斤計較於其上。

其實這是一件難事,但是難能可貴,看淡,這一切的世事有如鏡花水月,都是無常。

但是後生一大事,就是依止阿彌陀佛的願力,這一件大事,不可以輕忽,要細細地看,

要仔細的分析,對自己的任何信心的信,都要攤開來看待,一絲一毫不可以馬虎輕視。

今生的種種,過了就過了,沒有過不去的,因為過不去就只有死,人生就是在生死間。

但是過了今生,有六道的選擇,要如何能夠避開使種殘酷的選擇,唯有阿彌陀佛的願力。

就是這麼的嚴苛,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不能往生就是沉淪於六道,受無間的苦。

所以蓮如上人,苦口婆心,一再勸勉,要「在佛法上,用心要微細,謹慎再謹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