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鸞聖人在《正信念佛偈》前的序詞解說本偈,說言:
凡就誓願,有真實之行信,亦有方便之行信。
其真實行之願者,諸佛稱名之願。(第十七願)
其真實信之願者,至心信樂之願。(第十八願)
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
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
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
把《正信念佛偈》所要明示的鋼要,很清晰的表明,就是淨土真宗他力之正意。
他力真宗的正意,於此表示出來,在能銓的立場說,顯示《大無量壽經》之宗致,
而所銓的立場來說,就是開示誓願不可思議,讚嘆本願,一實之真如海,讚嘆名號。
然而誓願有「真假之分判」,說言,誓願有真實之行信,亦有方便之行信。
何者是真實之誓願,真實行之願者,諸佛稱名之願(第十七願),而其真實信之願者,
至心信樂之願(第十八願)。此真實之行信,乃選擇本願之行信。
此真實之行信,開顯於《正信念佛偈》,開顯出「正信念佛」的要義。
《正信念佛偈》為親鸞聖人所撰述,為著知恩報德故,為信知佛恩之深遠故而作。
每一位佛教徒,當信佛的同時,都被教知,也知道感荷佛恩,這是共同的風格。
然而能衷心感戴著佛恩,如親鸞聖人一般的致誠者,自古以來鮮有一人。
何以故?蓋因聖人是仰受覺對他力迴向(救度)的,此救度,不論是因或是果,
若往相,獲還相,都是佛願力所迴向的緣故,如此知緣故,聖人的生活盡在知恩報德,
此知恩報德的發露方式,當以讚歎佛德為最上,故撰此《正信念佛偈》來讚佛德。
「正信念佛」代表著阿彌陀佛發願就度眾生的真實願,在此四字中表現無遺。
「正信」者,正信佛願之第十八願,至心信樂之願,而於六自名號中,由南無表之。
「念佛」者,念佛者十方諸佛所讚歎之第十七願,諸佛咨嗟願,名號中阿彌陀佛表之。
甚麼叫「正信」,正信就是無疑正直而信,換句話說,就是離一切疑情,正直而信。
《唯信鈔文意》解釋信,說云:信就是無疑的心。
《一念多念文意》進一步解說:信心是聞信如來的弘誓而無疑的心。
而《教行信證》的信卷,對信心的開示:言信心者,即是本願力迴向之信心。
總結起來,這個信心,得以即得往生的信心,可以歸結為:
一、無疑的心,表示是機方領納接受的信心。二、真實的心,為信心的本質,佛所授。
講「念佛」,佛教徒對念佛有很多種的解讀,若依《法華玄讚》來作說明,念佛的念,分做語念和心念(憶念)。又若依《行願品疏鈔》對此念佛,又有更多的解讀分別:
分為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即實相念佛等四種,就不一一解釋。
但就純正的淨土教的說法,念佛並不是「聖者」這種「觀念主義」的念佛。
而念佛實實在在的是「凡夫」能行的「稱念主義」,平平凡凡的口稱或憶念的念佛。
以此解讀,並不是華嚴所稱的「高貴」、「聖者」式的觀念,更甚是「實相」式念佛。
而是稱念佛名,就是本本分分的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名」之意,
而「念聲是一」(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就是指此念佛,沒有特別的方式。
因此,所說的「正信念佛」,這個信,應當如此解讀,在欲發起念佛之心即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