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
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
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
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
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
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
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
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
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
受樂無間也。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
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
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
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擿,(聽念反)欲擿(摘)(聽歷反)
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擿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
名『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
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 路,無上方便也。
何者以下,當段重委明巧方便回向之義。
案王舍城所說等者,始自此文至向佛道,第三卷本被引載之,
是故於彼舊本鈔中粗記此事,仍今略之,但所相殘聊可述之。
問:五念門中所列回向與今回向同異如何?
答:其義是同,回向意樂不可替故。
問:五念門者,所回行體;今回向者,能回心也,能所已異,何云同耶?
答:五念門中,前四門者是所回向,第五門者能回向也,
能所合論名之五念,彼此回向其心同也。
問:《觀經》所說三心第三與今回向同異如何?
答:於此同異者重重有義,先第三心有其三重,於中,初二不可同之,
彼自利故,後一可同,彼約利他;今回向又約利他故,又縱雖為第三重心,
更不可同。《觀經》三心,定散諸機各別所發自力心也;今回向者,
如來利他回向心也,若約此義,大以為異。但又約彼《觀經》三心、
《大經》三信和會終成一心之時,此三信者,如來發起他力大信也,
約此義邊,又為同也。
譬如等者,喻欲利他先得自利之令然也。擿,《玉篇》云:雉戟切。擿,
投也、辨也。(已上)《廣韻》云:擲,直炙切,投也、撥也、振也。
摘,《說文》上同。(已上)摘,《玉篇》云:多革切,拓果樹實。
(已上)《廣韻》云:陟革切,手取也,又他歷切。(已上)
或本兩所共用擿字,或有上擿下摘之 本,擿、摘兩字通用無咎。
但於上擿本書多本記聽念反,皆以不審,如此反者。
可在去聲五十五六艷掭韻,而於彼韻更無此字,恐後人誤載此反歟,
所勘載之字書之反足為指南,後賢宜决此愚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