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底下就舉他的一則公案:
這個人叫法達,從七歲就出家,他一輩子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
《法華經》很厚的,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遍。
那麼六祖就問他:「你念《法華經》,法華是以什麼為宗呢?」
同樣的,我們講《阿彌陀經》,一部《淨土資糧》就講了《阿彌陀經》的「宗」。
《阿彌陀經》的「宗」就是「信、願、持名」。
可見這個「宗」很重要,我們要研究什麼經,先要知道這個經的「宗」是什麼。
這個念《法華經》的人來,六祖就問他:「你念法華以什麼為宗呢?」
他就回答說:「弟子根器很愚、很鈍,從來我就是按著經文念,我不知道什麼叫宗。」
(有些修行人,能做到這樣還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了。)
那麼六祖就說:「我是不認識字的」
一個比丘尼也曾請教六祖《涅槃經》。
他也說:「好,你問吧,你念念給我聽,我不識字」。
那比丘尼說:「你不識字怎麼講」。
六祖當時說:「字我是不識,道理你只管問」。
所以證悟佛道可不是什麼搞學問的事,有學問更好,沒學問一樣。
六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些人一有點學問就以為,我這個比別人強,其實不見得。
你有學問,很容易生所知障。
「你把經念念,我可以給你講」。
於是法達就高聲念,念到〈方便品〉時。
六祖說了:「好,不用念了」。
他就給法達講這個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
佛為何因緣而出現於世?
佛為什麼到世間來?
也就是說:佛出世是因為一個大事因緣,而不是一個普通的事。
是一個大事、大因緣。
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成佛了,給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最後給我們說《法華經》,說明一個大事因緣。
什麼大事因緣呢?
就是開佛的知見。
就是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見讓眾生都知道。
所以這個《法華經》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這個法達念了三千遍,他還始終不知道什麼叫「宗」。
他還沒有念完,六祖就給他開示了,而且開示得非常好:
人心不思本源空寂,離卻邪見,即一大事因緣。
內外不迷,即離兩邊。
外迷著相,內迷著空,於相離空,於空離相,即是內外不迷。
悟此法,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
在世間的,教外的人容易迷於著有相,執迷於世間種種身色、貨利的繁榮相;教內的人則迷於著空。
我要空,放下一切。其實不用空呀!
見色聞聲你只管見色聞聲好了,離相就完了嗎!
用不著你空,用不著你躲著。
那麼於相就要離相,於空就要離空,所以「空異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