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經典,一開始先講五重玄義。
華嚴宗更多,十門分列。
第十門講經文,講經文之前有九門,此九門都是經文之外,是總結提出的。
我的大經解,就是用華嚴十門。
這次按天臺的五重玄義,較簡。
五重玄義為:
一、釋名。解釋論的名字。
研究經論,先要把名字弄清楚。
日本到處都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石頭上都是,有些大德臨終就請人念經題。
所以說,名字很重要。
名字把一部經論的特點包括進去了。
因此,先講經名,大家看其他經論也應注意此點。
二、辨體。經以什麼為體,本體是什麼?
經中說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麼為本體。
言說是形相,是文字相。
這些相是從什麼體裏顯現出來的?
知道體,才知道根本。
所以,我們看一部書,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體是什麼。
三、明宗。宗旨是什麼。
上次《淨土資糧》就講了一個《阿彌陀經》的宗,即蕅益大師指出的「信、願、持名」四字。
全部的內容,全部的理論,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
《阿彌陀經》就是要「信」,發願往生。難信之法,要信。
發願,願生彼國。
還要念。
一經宗旨就是「信、願、持名」。
四個字把一部經就概括了。
就是要好好信、好好發願,好好持名。
四、論用。作用,講此論的作用。
五、教相。講此論屬於哪一教。
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不同的教就是為了不同的物件。
佛是隨機說法的,說的內容就有分別。
小乘就不談成佛;始教闡提不能成佛;終教闡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頓教一剎那可以成佛。
所以,先要知道是屬於那一教。
一剎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說的,但物件不同,所說便不同了。
再說,時間是由於大家的妄念,說一剎那、說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
要知「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要知此論是了義的,還是不了義的。
兩種說法不一樣的時候,應該依了義教。
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義。
有時看書、看論,不看註解倒容易,一看註解,「攔路虎」,就攔住了,因為它講五重玄義。
我們現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質,雖只是十五頁的短論,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義。